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城市,在它的北郊聳立著一座清源山。蘇州工業園區對此回應說,這些裸女坐椅是一組景觀雕塑,并不是供人休息的坐椅,為防止更多市民游客誤會,目前這2組6個雕塑已被移走,將選擇更合適的地點安放。山高入云,風景秀麗,尤其是山上的泉眼眾多,最著名的是“虎乳泉”,泉水從大山石孔隙迸出,細流清清,清源、泉山因此而得名。清源山景區冬暖夏涼,氣候溫潤,方園有四十華里,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賜恩巖等名勝風景,吸引了海內外的游客。
清源山巨大的老君石雕像進入景區,第一個景點就是老君巖,山門處豎立著一塊天然石碑,上面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字,充分體現了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崇尚自然”的思想穿過山門就能看到一塑巨大的老君造像石雕,身披道袍席地而坐,面額豐潤圓亮,雙耳垂肩,整座雕像極富神韻,非常生動自然地刻畫出了他那仙風道骨和慈祥安樂的神態。舊志記載該石雕為宋代物,“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可見是一整塊天然花崗巖雕琢而成的。在雕像的兩側巖石上鐫刻著《道德經》,以供游人參閱,領會其中的道教精髓。對面是孔子問道于老子的石雕。
老君巖山門口的“青牛西去、紫氣東來”沿著石階繼續往山上攀爬,沿路穿越在原生態的茂密樹林中,景點眾多,大多數是在自然景色中包含有人文古跡,如千手巖、彌陀巖、弘一法師的舍利塔等等每個古跡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以及某個教派的信仰與思想,曾經在清源山發光過、興盛過。登上山頂的南巖臺可以俯瞰整個泉州城,城內的高樓大廈、湖泊公園、道路民宅清清楚楚,附近的青山連綿起伏與泉州城山城相依。回望山腰處的清源天湖,碧波蕩漾、鴛鴦戲水,宛如一塊碧玉鑲嵌在山谷間,給整個清源山增添了別樣的風景。
近看清源天湖清源山的歷史文化深遠豐富,當地流傳著許多關于道教始祖老子的傳說,山中原始的樹林、幽靜的環境和冬曖夏涼的舒服氣候,很適合在修身養性方面“清心寡欲、順應天道”的老子老子的到來也給清源山帶來了道家思想,帶來了后世許多的文人墨客。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開發于秦代,在唐代時“儒、釋、道”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后來逐步發展為多宗教兼容的文化名山。但是道教思想始終根深蒂固,獨占鰲頭,使清源山成為了道教圣地。
在山頂南巖臺回望連綿的青山古泉州城作為我國古代海上商貿的第一大港口,異常繁榮,各地的文化、思想、信仰匯集于此,從清源山的遺跡中,就可以看出當年的百家爭鳴盛況非凡而如今的清源山,幾經歷史變遷,褪祛了曾經的華麗,沉淀了歷史深深的印記,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只是默默地屹立在泉州城的北邊,看著世事的變化,時代的變遷;守住全國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老君雕像與滿山的珍貴文物、文化與思想,任由道觀損毀,任其風吹雨刷。孔子問道于老子的石雕清源山風景優美,環境清新幽靜,卻游人稀少。
對于身處嘈雜鬧市、崇尚自然的現代人來說,置身于山林間,盡情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與灑脫,浸潤著優秀的文化與思想,是再好不過的修身養性方法游客來此清靜的道教圣地,是絕對不虛此行。山頂南巖臺上的古老榕樹以上是小編的個人觀點,歡迎各位的精彩點評!喜歡更多的風景,敬請關注春雨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