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戰國初,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手工藝專著:《考工記》。到底選《天使之手》還是《最美媽媽手》?市民朱先生的意見很有代表性:我覺得,《天使之手》這個名字比較西方化,而《最美媽媽手》更親和、更有民族特色。這部著作記述了先秦時期各個工種的設計、制造和管理規范,提出“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要素為好手藝的標準。“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石濤的名言。在21世紀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曲陽石雕也迎來了日新月異的創新潮流。在繼承《考工記》核心觀念基礎上,曲陽石雕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并創造性地提出“材美、工巧、器韻、時宜”,合此四者為當代的中國好手藝、好雕塑的新標準。
自年初至今的疫情歲月里,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讓我們為之動容的白衣天使他們抗戰在疫情一線、奔忙于防控社區,服務在每一個被我們忽視的角落,在這幾百天漫長的令人煎熬的歲月里,讓全國人民又一次認識到了他們的偉大、勇敢、堅韌,無私。在社區近距離和一幕幕感人的視頻、圖片等半直觀、有距離的了解后,的年初我將積攢了幾百天的感動化作成了一種創作沖動,想要創作一件表現偉大的白衣天使的雕塑。
創作之初是資料收集、草稿,如何將現實中的白衣天使定格為一件雕塑作品,不僅要通過造型展現人物情緒,還要考慮漢白玉石材的材質要求,盡量避免太過于尖銳輕薄的形體出現在設計動態之初,一直在選擇表現他們的哪一方面?如何才能表現出來那種效果?在進行了一番掙扎與選擇后,最終定稿不是日常司空見慣的“壯志凌云”式的激昂形象,而是將他們日夜奮戰后的疲憊狀態展現一次。下一步是開始手繪草圖,勾畫大致動態。在塑造表現的環節,經反復斟酌,舍棄了傳統的泥塑制作原型,然后再經過點形機復制成石雕的模式,還是選擇了真實再現的形式,應用了時下最為便捷的三維掃描儀和數控雕刻。
接下來即是網購防護服、護目鏡、口罩,鞋套等,為方便動態調整到一個最佳角度,自己穿上防護服,在掃描師傅要求二三十分鐘的靜止狀態下完成了初步真人形態掃描本來設計的兩個疲憊狀態的動態,在掃描了以后,呈現在顯示器上的兩個一對比,明顯有表達差異,于是,自然選取了其中一個更加有感染力的坐在地上的數據作為母本。掃描之后生成的格式的電腦數據需要調整。因為它畢竟還是一個未經藝術加工的“粗胚”。
為營造一些更加符合雕塑人物設定的狀態,將頭部和肩頸關系做了一些調整,然后將服裝上一些影響形體的小衣褶做了修改,并調整形體及非雕塑量感的薄形,使之有漢白玉石雕應有的厚度和量感,便于雕刻過程中適合于石雕材質的刀頭旋轉雕刻為表現白衣天使的純潔的奉獻精神和原有服裝色彩,我選擇了優質的一級四川漢白玉石料作為雕刻用材。考慮雕塑成型后的體量和展陳效果,然后再實施實質的從虛擬變為現實,從電腦里的數據轉變成漢白玉石雕的過程,期間一直也在思索如何將工藝發揮到一個現階段的天花板。
在確定體量大小階段,如果一比一的體量除了有一種錯覺外,也不容易營造“疲憊、無助”的旁觀者遠距離視角,故而采用了縮小到一個39厘米高,65厘米長的尺寸較小的體量縱然是能解決人間病疾的醫生,他們也有疲憊虛脫的時候,他們,誰來療愈?他們現在這個狀態,就像一個個精疲力盡的小孩子一樣,雖然內心堅強,但也有被疲憊壓垮的時候。也許“他”剛剛和同事說了一句:“太累了,我坐地上先瞇一下,五分鐘之后叫我”。
雕刻石材的技術層面,考量了現階段的刀頭及機器所能做的,并衡量機器時間和人工時間的優缺,機器雕刻與人工雕刻的呈現效果的優缺,將刀頭的粗細程度與修整師傅相結合減少無用功的良性對接,粗胚雕刻過程及細胚精修過程中盡量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所謂“機器雕刻”的數控雕刻在雕刻之鄉曲陽已經應用了十數年了,應用范圍和技術高度也在持續發展。但大部分應用在了大型城市雕塑或建筑構件中,而對于小型架上雕塑的多軸精刀則比較稀少。人工修整階段,工人師傅需要將機器雕形后的石雕毛坯從數控車床卸下來,并搬到帶水作業的小車間進行了精雕細琢的雕刻修整。
原作者的精修收尾必不可少,雕刻工藝的面面俱到是現階段一個好的精修師傅的基本操作,但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有時候主要虛實結合、突出重點收尾階段,也將一些需要加強和減弱的地方做了調整,拉開了同一件雕塑上的視覺和心理上的空間差距,更符合原作者的原始創作理念和預期效果。制作完成再回到最初,我們完成作品后是否依然守著那種“初心”?帶給觀者什么樣的視覺感受?雕塑擺放的位置:本來預設擺放為一個有窗戶進來一縷光線的墻角,營造暗夜與光明,困難與希望,真人與虛幻的距離感,這樣應該是最好的。
周邊環境的光線,擺放的高低,朝向,不僅讓觀者體會到作者的創作意圖,受到一些同理心的感染,繼而引發一些思索或行動,也有感受雕刻工藝、處理手法的較專業的因素,在材質的利用上也可以通過光線或擺放角度近距離感受漢白玉晶瑩潤澤的材質美在這個前期醞釀時間長,制作周期很短的雕塑過程里,除了對當下疫情期間感人事跡的記錄和歌頌,也有當代新科技技術的應用,也希冀此過程能為行業發展盡綿薄之力。雕塑《疲憊天使》一件被河北美術館收藏,一件入選第三屆中國好手藝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