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足石刻是重慶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建造年代在唐宋年間,是中國石窟藝術晚期的璀璨之地,其范圍涉及重慶周邊幾個縣,包括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其中尤其以寶頂山石刻最為精美。石雕牌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給人們樹立道德楷模,以此熏陶教育人們要忠君,要講氣節,要孝悌,要貞節,要仁義,要行善積德,要遵循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封建道德禮教。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寶頂石刻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在長約500米、高約1530米的崖壁上,共雕刻造像1萬余尊,是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在當地名僧趙智鳳的總體構思下,歷時70余載而開鑿成的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大佛灣石刻造像依山勢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題材廣泛,龕窟銜接,布局雅謹,氣象壯觀,佛像構思新奇,雕刻技藝精湛,世俗色彩濃郁,珍品比肩接踵,內容極其豐富,“凡釋典所載,無不盡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其莊嚴浩大的磅礴氣勢,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極為珍貴的藝術價值,使無數中外參觀者流連忘返。
?與寶頂石刻相匹配,矗立于“寶頂山”石窟門外、作為寶頂山標識的“寶頂”石雕牌坊,也是一件石刻珍品
石雕牌坊高約10米,寬約14米,用土紅色砂石雕琢,四柱三間五樓沖天式,四根粗壯的長方形立柱為華表柱,柱端為毗盧帽狀,柱子上部有云板穿柱與上額枋緊緊相連,柱子下部前后兩面均嵌夾有高約2米的抱鼓石,明間、次間的上下額枋和雀替上,正背兩面均浮雕花卉和幾何圖形,明間匾額上正背兩面均陽刻“寶頂”兩個楷書大字,兩側次間的匾額上,正背兩面均刻有在歷代其他牌坊上很少見到的凌空翩翩起舞的“飛天”浮雕,形象生動,傳神逼真,線條流暢舒展,栩栩如生整座牌坊造型古樸渾厚,結構緊密,雕刻優美,與寶頂石刻交相輝映,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