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石鼓,也叫石雕抱鼓、石門鼓。它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等級和身份地位象征,起到吉祥、祈福、避邪的作用。并與建筑物相輝映,起到門庭畫龍點睛的作用,成為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石雕石鼓常用有方型和圓兩種造型。大部分由3部分組成,下部結構為須彌座,中間雕刻成鼓形,上面雕刻花草、神獸等吉祥圖案,上部透雕獅子或麒麟貔貅等造型。
石雕抱鼓在古代的使用是有等級之分的,獅型石抱鼓為皇家專用,鼓型為高級武官所用,抱鼓石帶獸吻頭為低級武官,箱型帶獅為高級文官,箱型帶雕飾為低級文官,箱型無雕飾為富豪大家之用,而普通市民只能用門枕石如果按地域和形式分,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筆者稱之為“螺蚌抱鼓石”,多為三段:下部為基座,中部為承托件,上部為抱鼓石。整個造型不對稱,抱鼓石的造型有向外突出的形態(tài),很像一個螺或蝸牛,抱鼓石就像其厚重的外殼。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門為代表的樣式,筆者稱之為“如意抱鼓石”,下部雕刻成須彌座,座上蓋有方形錦巾,上部為豎立著的圓鼓,有的抱鼓鼓頂部還會雕刻臥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