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王朝,灰青色片巖,長厘米、寬8.5厘米、厚4.6厘米,出土于巴基斯坦賈姆勒格里。走進該洞,但見佛軀累累,頭部都被鑿盜而去,幾乎沒有完整的,令人欣慰的是,經過海內外華人的共同努力,洞內高樹龕的一尊被盜的佛頭已經找回,長圓清秀的臉龐和原來的佛軀相吻合無間。本報訊去年,本報與旅順博物館聯合推出特展“每月一寶”,并相繼啟動了第一季“尋找國寶推薦人”活動、第二季“國寶大PK”活動,今年三月啟動第三季活動“我要看國寶”,本月迎來第四期啦,這期咱們去看看剛剛開展的古印度石雕佛頭像!佛陀形象造像到底是怎么出現的呢?記者了解到,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早期佛教認為佛法最重要,因而在佛教造像中并沒有出現佛陀本人的形象公元1世紀前后,印度西北部的一些佛教信徒認為佛陀釋迦摩尼的肉身雖然去世,但他的法身卻應與世長存,于是佛陀的形象最終在古代印度的兩個區域——犍陀羅與馬圖拉的佛教雕刻中出現。本次展品古印度石雕佛像出土于賈姆勒格里,屬古代犍陀羅地區,是古印度佛教基地之一,這里充滿著希臘古典雕塑之美的藝術氣息,十分強調佛教造像的自然寫實性。
這件展品為日本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于年至年年間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進行的第一次探險活動所得年,被移至關東都督府考古館保存,便是如今的旅順博物館。旅順博物館藏古印度佛頭像,由青灰色的云母片巖雕刻而成,是犍陀羅地區早期造像的典型石材。頭發呈波紋狀,高肉髻,面部豐滿,眉心有白毫,眉際與鼻相連,鼻梁平直,凹目,眼瞼低垂,嘴抿合。輪廓清晰,線條流暢,雕工嫻熟,雕刻技藝高超。由此可見,這件佛頭像是一件融合了希臘化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犍陀羅早期風格造像。嘉祥仿古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