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銅雕無疑是傳統造像藝術精華之精華,因著信仰的力量,得到了來自大眾、文人和皇室貴胄的共同傾慕。玻璃鋼雕塑之美可以從多個方面體現出來,它可以是金光閃耀的佛像,也可以是栩栩如生的人物,更可以是奮勇狂奔的駿馬,亦可以可愛調皮的卡通雕塑。觀音信仰更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支。菩薩“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女性形象,不僅在中國,也在東南亞諸國引起了強烈共鳴。鑄銅藝術是我國雕塑藝術的重要分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當代的鑄銅雕塑在傳承傳統鑄銅藝術基礎上,吸納了更加豐富的藝術元素,通過技術上的不斷創新,使其在藝術理念、表現主題和藝術形式上發生了根本變化,已經成為表現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承載時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現下就有很多人喜愛收藏出土的有歷史有故事銅雕,不論是放在客廳書房或者是辦公司都是一種特別雅致的體驗。而要保持佛像銅雕原貌就必然有個收藏保管問題,銅雕經過地下長時間的腐蝕氧化,質地就會變得不堅固,特別是半脫胎銅雕,甚至比瓷器還易損,因此對銅雕進行清洗保養很有必要。
出土的銅雕經常是泥銹混濁,紋飾不清,進行適當的清洗,讓泥土自行脫落,而后用小毛刷輕輕刷洗,遇到有影響紋飾的土銹,可用小竹簽慢慢剔除,切忌用銅刷或硬毛刷著力刷洗,更不能用利器清理打磨,否則會毀壞銅雕,而失去收藏佛像銅雕價值春秋、戰國的雕塑、風格多樣,并統一在強烈動感和裝飾變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靜中有動、威儀棣棣的寫實風格,代替戰亂年代博斗感和裝飾風。漢代雕塑以深刻的內容和鮮明的動感,表現出社會現實的深度。到南北朝,石窯和寺廟的雕塑,風格和類別趨于繁多。唐代雕塑,造型豐滿優美,氣勢宏闊,流傳久遠。宋代雕塑精于表現現實生活,雕塑技法創新。清代雕塑則浮麗而繁瑣。
雕塑藝術多半通俗易懂,能突破語言、文字、國家及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記錄科學、文化、經濟、政治、軍事、風俗等社會生活,具有相當大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