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古代人物雕塑的服飾花紋起伏流走自然,是現代服裝無可比擬的,古代服飾比較復雜,而且講究非常多,特別是一些坐姿的佛像雕塑,垂落千座前的衣縐布排有序,繁瑣而不雜亂,有一種別樣的美,更富有古代時期的時代美。來自49個國家的400多件珍貴文物匯聚一堂,其中一尊誕生于公元7世紀,被收藏于柬埔寨國家博物館的佛像令我印象深刻。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蛇王納迦護佛像關于它,還有這樣一個在柬埔寨和泰國家喻戶曉的傳說。據說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個七天,在一片昏暗的狂風暴雨中禪定修持的行為感動了蛇王,蛇王把它的身體盤蜷起來,供佛陀安坐。
還從佛陀身后升起它巨大的蛇頭至佛陀頭頂,張開成七支蛇頭,為佛陀遮風避雨此佛像表現的是蛇王納迦在暴風雨季庇護釋迦牟尼佛,免受暴雨襲擊的佛傳故事。蛇本冷血之物,卻受佛陀所感,做出舍己為人的“熱血”之事,見賢思齊是也。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蛇王納迦護佛像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最初在印度興起時是僅以象征符號暗示佛陀,沒有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到了犍陀羅,才開始有佛教造像。而犍陀羅的佛像雕刻深受希臘藝術影響,史稱犍陀羅藝術。
柬埔寨在古代又深受印度教、佛教影響,所以佛造像依然保留著“西方人的審美”,諸如細眉、長目、闊耳、高鼻梁等特征這次展出的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能明顯感受到健陀羅藝術的影響。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蛇王納迦護佛像納迦—目支鄰陀龍王,佛祖的保護者。《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處記載:佛從菩提樹下起,往目支鄰陀龍王池邊,坐一樹下思惟時,七日洪雨不止。目支鄰陀龍王乃出,以身繞佛七匝,引頭覆佛頭上,守護佛陀,使不受諸惱亂。
據調查,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存世量極少,全世界不到十尊;在淘拍堂線下體驗館中,恭請到一尊極為珍貴的七十世紀泰國紅砂巖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該佛像體量較大,像高76,面部表情安詳,在盤坐的蛇身上跏趺而坐,雙手結禪定印。正如釋迦牟尼始終堅信的“世界上應該存在一種永恒的東西,不會因為任何瞬間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每尊存世的“蛇王納迦護佛像”仿佛都成為了那永恒的唯一,守護著來自遠古的信仰之火不滅,靜靜等待著佛陀的再次降世,福澤眾生。
淘拍堂藏品——七至十世紀泰國紅砂巖石雕蛇王納迦護佛像淘拍堂藏品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在眾多藝術品門類里,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在香港地區的秋季拍賣中,香港蘇富比的一件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從3000萬港元起拍,場內一路加價,最終以2.1億港元落槌,加傭金后以高達2.3644億港元成交,成為最貴的中國佛造像,也刷新了中國雕塑的世界拍賣紀錄。
無獨有偶,紐約佳士得2017紐約亞洲藝術周春季拍賣會喜馬拉雅、印度及東南亞藝術印度東北部帕拉時期十二世紀黑石世尊觀音像2180萬美元,合1.7億人民幣登時,這位紐約佳士得天價“女神”,便刷爆了朋友圈,現場的藏家也都紛紛前去跟這位女神合影。近年來,佛教造像的魅力已經開始吸引無數國人的視線,無論是漢傳造像、藏傳造像,抑或是東南亞造像,其不但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人們忙碌之余的精神寄托,深受廣大收藏家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