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大足區委區政府決定打造大足石雕產業的消息,35歲的石刻人姜曉進放下手頭的鐵鑿,顯得十分興奮。真不知如何描寫這些佛像,知識貧乏得找不到參照的依據,倒是想起了林徽因在散文《山西通信》中一段描寫,那些佛臉上一片平靜,幾百年來沒有動過感情的,在那一閃光底下,倒像掛上一縷笑意。姜曉進知道,這個決定的促成,與前段時間,大足區政協對他和其他做石刻的同行們的走訪調研密切相關。“黨政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國家文物局將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主場城市放在大足,為大足石雕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為助力大足石雕產業做大做強,今年,由大足區政協成立的專題調研組,專門對當地石雕產業進行調研,并形成了調研報告《發揮品牌優勢做強石雕產業》大足石雕人才由2萬人銳減到200人姜曉進出生于大足唐香街道惜字閣村,從小,石刻就成為他追逐的夢想。16歲那年初中畢業后,他拜當地有名的石刻匠人為師。興趣加上勤奮,姜曉進三年學成。經過多年打拼,他被評為重慶市民間工藝大師,還成為了復旦大學特邀客座教授。姜曉進說,受石刻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像他這樣專業從事石雕的人原來在大足很多,但近年來流失相當嚴重,能堅持下來留在本地從事此行業的人越來越少。
大足區政協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大足區從事石雕行業的人員已由左右最鼎盛時的2萬余人銳減到目前的200人左右例如,重慶市大足石刻藝術品有限公司用工最多時達200余人,現在則只有3人。大足區政協調研組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市場、消費等多種因素影響,原有從事雕刻工藝的人員為謀生計,重新選擇就業方向。二是流向外地謀生的藝人較多,大足石雕藝人散布在全國各地,有石雕生產的地方就有大足石雕藝人,他們自稱為“行走的大足石刻”。
石雕企業“散、弱、小”,石雕產業急需重振提到大足石雕,調研組組長、大足區政協副主席張秀榮頗為自豪:與大足石刻相伴相生,大足石雕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擁有一大批杰出的石雕傳承人,以大足摩巖石刻精品為藍本的石雕產品品種多達2000多個近年來,大足石雕在國際國內大賽及博覽會上屢獲殊榮,文化品牌日益彰顯。然而說到現狀,張秀榮充滿了憂慮:大足石雕產業發展與福建惠安、河北曲陽、浙江青田、河南鎮平等石雕產業強縣相比,差距仍較大。“目前全區石雕企業多處于停業狀態,發展較為艱難。”正是對大足石雕的傳承與發展的憂慮,促使了大足區政協開展此項調研。調研中,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石雕企業和工匠人員,發現大足石雕產業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
其一是缺乏產業政策的有力支撐石雕產業和五金產業是大足最具特色的兩大傳統產業,但長期以來政府偏重于五金產業的扶持和培育,在石雕產業的發展上還沒有制定出臺相應的規劃和政策,沒有形成石雕產業和五金產業齊驅并進的發展態勢和格局。其二是缺乏專門的石雕產業基地。據初步統計,全區工商注冊的石雕企業有46家,絕大多數都是手工小作坊,沒有固定的廠房,且受群眾擔心石材灰塵對健康的影響,生產企業只能遷往人煙稀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區域,生產條件極差。
企業普遍呈現著“散、弱、小”的特征,石雕行業企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程度較低同時,產業鏈條較短、銷售渠道不成體系、產品創新力度不夠、沒有專門的行業協會也制約著大足石雕產業的做大做強。“大足石雕產業急需重振。”張秀榮說。做強石雕產業,呼吁申請“大足石雕”集體商標“國家文物局將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主場城市放在大足,為大足石雕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張秀榮告訴記者,正是為了助力石雕產業做大做強,把它培育成大足文化產業中的支柱產業,調研組認真研究后,提出對策建議。
調研組建議,區政府盡快成立大足石雕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定石雕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出臺加快石雕產業發展的意見,從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引領石雕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加快建立大足石雕產業基地,選址建設大足石雕文化產業園,將石雕產業鏈條各環節的企業引入園區,將其打造成為集生產、創意、培訓、展銷、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市級乃至國家級石雕文化產業園。此外,還需要搭建電子商務和網上網下銷售平臺,鼓勵和支持大足石雕企業到國外或省外拓展市場,構建大足石雕貿易平臺。建立培育原石交易市場,吸引和鼓勵各類原石在大足展示、交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姜曉進一直嘆息自己這么多年培育的“鵬福”商標,始終走不出去,“原因在于一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調研組建議,通過政府層面的引導,成立大足石雕產業協會,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強石雕產品創新力度,加快申請“大足石雕”集體商標的步伐,擴大“大足石雕”整體品牌的影響力。據悉,這份調研報告受到大足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大足區委書記江濤稱贊,此調研很好,很及時,并表示,大足是中國四大窟中唯一將石雕石刻傳承下來的地方,繼承、創新、發揚、光大是大足人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