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余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于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下面唐縣中源銅雕工藝品廠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銅香爐所經歷的三次歷史劫難:一、崇禎鑄錢崇禎是明朝最后一朝,內優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曾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二、咸豐鑄錢清代咸豐年,亦是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為了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毀掉用以鑄錢。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做槍炮缺乏銅料。于是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后改做槍炮。如北京大慧寺內正殿原有高達十幾米的銅觀音像,在民國時期被日本人毀掉,換成了木制觀音像即是一例。
唐縣中源銅雕工藝品廠認為正因為明清銅爐歷史上經歷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后仿爐和私款爐亦成為珍罕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