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是佛教信仰的聚集地,也是信佛之人的神圣之地;醇厚深遠的寺廟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和文化。鐘生貴不相信鬼神,見那些信眾對他們塑的菩薩虔誠有加,就很是慚愧:為什么不把那些對歷史進步、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塑成像讓人們祭拜呢?說干就干。許多年代久遠的出土文物都與寺廟古建息息相關,寺廟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建筑、雕刻、藝術、民俗等等。寺廟文化的展現載體主要集中在寺廟建筑,與寺廟中形態各異的石雕神佛菩薩像;有的石雕佛像笑容滿面,給人安定平和的感覺;有的石雕佛像莊嚴肅穆,卻讓人望而生畏。
寺廟石雕菩薩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各類石雕菩薩像不僅形態各異,而且其雕刻形式和材料也各不相同;后期呈現給我們的視覺感官效果也截然不同眾所周知,寺廟常見的石雕佛像包括:石雕釋伽牟尼佛、石雕觀音菩薩、石雕彌勒佛、石雕羅漢、石雕四大天王以及石雕哼哈二將等等。盡管大多數石雕佛像的形態和容貌,都屬于寧靜、祥和和莊嚴的;但是通過將石雕佛像的外形與佛經記載,便能大概了解這些神佛菩薩的由來。每種不同的石雕佛像,擺放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也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心境。
比如: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高大魁梧,或坐或立或臥,神態莊嚴肅穆;而且釋迦牟尼佛作為主佛,一般都居主題建筑于大雄寶殿中而石雕釋迦摩尼佛則擺放在空曠的室外,當人們看著眼前的釋迦牟尼佛雕像時,盡管是寧靜祥和的神態,但卻也能讓人感受到神佛菩薩的強大氣場。其次,石雕觀音菩薩像大多都是溫婉慈悲的女神形象,婀娜的身姿和溫柔的神態;能讓人放下心理的戒備;愿意將心理的小心思與其分享;這也是因為石雕觀音菩薩像,能帶給人一種親和和信任的感覺。還有石雕彌勒佛的造型通常都是以笑口常開的形象示人,而不是莊嚴肅穆的形象。
當許多人看到豁達開朗的石雕彌勒佛時,似乎也能被彌勒佛的笑容感化;瞬間忘卻世間的紛紛擾擾等等石雕彌勒佛帶給人們的心境是樂觀,明朗;這也體現了佛教文化的智慧。除此之外,還有擺放在山門前的石雕哼哈二將,這是佛寺的兩位門神,也是執金剛神的一種。石雕哼哈二將的造型大多都是睜眼睜眼鼓鼻,上身裸露,體魄健壯,手持武器,為大力士與大武式模樣,其神態威嚴,怒視凡間。
石雕哼哈二將帶給人的心境就不同,既有點崇拜又有點畏懼的感覺;因此,寺廟中的這些石雕神佛菩薩像,不僅名稱不同、造型不同、職能不同;而且他們帶給人們的心境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