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泛一點說,重慶,只是浮雕的立體效果比雕刻要差一些,但比起繪畫來又進了一步??梢哉f浮雕是半立體的藝術,也許這話說得有點外行了。在古埃及重慶浮雕也確實成了雕刻的一個分支,手拿木糙和鑿子的匠人一般都是兩種活計都能做,而且都能嫻熟地完成。在他們看來成塊的石料做成雕像而石壁石柱和神像的基座做成浮雕就好像冬天穿厚衣服夏天穿薄衣服一樣自然。
他們所關心的只是內容上需要表現什么,是要刻畫國王出征呢,還是狩獵從古王國開始,雕刻者們就是一個富有的階層,據說雕刻獅身人而像的那塊大石頭就是一伙雕刻者捐贈的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不過無風不起浪,人們盛傳雕刻者捐贈了石塊而不是一伙乞丐,至少證明“雕刻者是富有的”這樣一件事。而雕刻者的富有,又反過來可以證明在古埃及雕刻藝術的繁榮程度。在我們看來,浮雕和雕刻當然是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在古埃及人看來浮雕卻有著經濟上的考慮,顯然浮雕比雕刻要更節省人力和物力。重慶浮雕和雕刻關系密切,和繪畫也有著極深的淵源。古埃及的浮雕源于繪畫,它的大部分是線刻,然后涂上顏色。
除了技法上的相同之處,在表現原則上也非常一致在人物的表現上浮雕和繪畫都使人物的上身為正面,面部和腿部為側面的正側而混合表現的原則。這種別扭的姿勢,從古王國時期就己經確立了,幾千年從沒有改過。這種表現手法,除了能突出人物的方向性以外,別無什么優點。如果你按照浮雕中人物的姿勢堅持幾分鐘,只會扭得脖子疼,真難為他們幾千年來一直按這個姿勢站在那兒了。古埃及在很久以前就有凸浮雕和凹浮雕的區別了。
凸浮雕顧名思義就是使圖像的輪廓凸出底面,而凹浮雕自然是凹入底面了,我們平時所說的淺浮雕就是指的這種凹浮雕從納爾邁調色板開始,浮雕藝術就己經是成熟的藝術形式了。此后的制作者們墨守成規,基本沒再做任何改進。到了中王國時期,出現了精美的淺浮雕,代表作是卡維特王后石棺上的浮雕,內容刻畫的是國王和幾個女兒的家庭生活場景。
阿赫那吞倡導的自然主義同樣在浮雕藝術中表現出來,在同時代的浮雕作品中慶功典禮、宗教儀式、葬禮、宴會、建造陵墓、炮制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駕舟、捕鵝、牧羊、播種、收割、造船、制陶、紡織、釀酒、雜耍、舞蹈等等都成了浮雕表現的內容有意思的是在一幅浮雕作品中,雕刻者把自己也雕刻進了畫面,畫面的內容是兩個赤裸上身的雕刻者在雕刻一個裸體的男人。兩個匠人都著棕紅色,而他們的作品則沒有著色。兩個雕刻者也都遵循正側面混合表現原則,而他們的作品則完全是側面形象展示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