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歷史的悠久,我國也被列為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并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根據有關記載,我國的古典園林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營,只不過是作為歷代帝王、貴族等少數統治階級享樂的場所。比如在奴隸社會的周朝,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方七十里,養百獸魚鳥,供帝王游牧取樂。
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在公元前于咸陽渭水之南興建了“上林宛”,周圍三百里,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還有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在世界各個歷史文化交流的階段中,我國“人工為之,宛自天開”的自然式園林藝術,自唐朝已傳入朝鮮、日本。特別是在十三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稱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而使杭州西湖的園林藝術名揚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洲的朋友們想住的游覽勝地。
如果說,古典園林具明顯的私人占有性,不管是皇家園林或是私家園林,無不都是帝王、封建文人,士大夫等避暑、聽政、居住、游樂等專用,而公園雖然前面加了“公”字,但字也并不是為大多數人服務而建造的銅雕聚財水缸雕塑擺件不銹鋼公園抽象輪滑人物雕塑在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在我國開設了租界,同時為了滿足他們在中國土地尋歡作樂的要求,為了滿足殖民者少數人的游樂活動,把歐洲式的公園傳到了我國,這其中上海可以說是殖民地公園建立較早較多的地方。建造的“公花園”是最早的一個,殖民者規定華人與狗不被入內,這一方同說明殖民主義者對中國人民明目張膽的侮辱,也說明“公園”在當時并不“姓公”。
之后又有的“虹口公園”的“法國公園”等,此時期的公園規劃布局特點多采取法國規則式和英國風景式兩種,其中有大片草地和占地極少的建筑,這與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規劃設計有明顯不同,在功能使用上主要是供他們散步、打網球、棒球、高樂夫球等活動,以及飲酒休息之用,以上可以說皆是為洋人興建,布置特點主要反映了其外來性質的廣場銅雕母子打傘人物雕塑不銹鋼抽象柏樹雕塑,在無錫、金匱兩縣鄉紳俞仲等籌資建“錫金公花園”,這是我國最早的公園之一了。辛亥革命后擴建,定名為“城中公園”,該公園的布置特點多建筑無草地,有假山,自然式水池等是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特征而建的,這與上海早期的公園有著明顯的差別,雖都叫公園,但是內容和特點顯然是不同的。
我國公園的產生可以說是帝國主義侵略和辛亥革命的結果,又由于辛亥革命的發源地在南方,更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無論是公園的最初階段,還是形成具我國特點的公園,可以說在南方者最具有代表性銅雕廣場中國龍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