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雕刻,它的表現就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浮雕為圖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是半立體型雕刻品。根據圖像造型脫石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淺浮雕是單層次雕像,內容比較單一;高浮雕則是多層次造像,內容較為繁復。浮雕的雕刻技藝和表現體裁與圓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紀念性建筑物和高檔府第、民宅都附有此類裝飾,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龍柱及柱礎等。
作為雕塑藝術的種類之一,浮雕首先表現出雕塑藝術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審美效果不但訴諸視覺而且涉及觸覺與此同時,它又能很好地發揮繪畫藝術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勢,表現圓雕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和對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與環境、敘事情節的連續與轉折、不同時空視角的自由切換、復雜多樣事物的穿插和重疊等。平面上的雕鑿與塑造,使浮雕可以綜合雕塑與繪畫的技術優勢,具有更強的敘事性同時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現性。浮雕藝術是在繼承、借鑒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
各個文明區域、各個民族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家,都對浮雕藝術建設與探索做出過值得記取的貢獻,毫無疑問,來自整個人類的所有的歷史成就和實踐經驗,都為浮雕藝術的未來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代雕塑運動在持續的空間突破中,于代進入往往被稱作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時代。在這個時期中,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去辨析各種風格間的關系。支持人們作出確切判斷的藝術規范,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創新的,都已不存在也未再產生。其實,多元化本身已無形地成為反規范的規范任何一種東西,無論它怎樣極端怎樣地缺乏認同者,只要被誰認作藝術它就是藝術。在此情況下,藝術只剩藝術這一詞語形式,而毫無足以界定它的實質性的內涵。
觀念綜合型浮雕也已處在難以規范和界定的境地,并在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趨勢中逐漸走向對浮雕自身以至藝術自身的徹底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