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地普遍流行大佛造像,而且集中在絲綢之路沿線和重要交通要道。???????目前市場上明代永樂、宣德年制及清代宮廷的金銅佛像較受關注,而專家認為,未來應廣泛關注不同鑄造地區(qū)和年代的精品,中原、蒙古、藏地和克什米爾等地區(qū)都有不同年代的金銅佛像精品。這一現(xiàn)象并非偶然之事,佛教弘法和流布需要借助具有象征性的巨型偶像,從而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歷史上每一次佛教的繁榮昌盛,都是佛教本身與世俗力量的緊密合作。一、典籍中的大佛思想大佛思想主要集中在大乘佛教典籍中,其中沒有釋迦牟尼身高的記載,只是神格層面的尺度。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典籍中關于佛像石雕比例的描述為營造巨像提供了佛理依據(jù)。
此外,彌勒下生信仰及其經(jīng)典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大佛信仰的流布,高大莊嚴的尊神形象逐漸在現(xiàn)實世界得到體現(xiàn),那就是巨像的塑造典籍中對佛像石雕身高的形容比較夸張,如身高千尺,胸廣三十丈,臉長十二丈等。在僧眾的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佛像石雕高大偉岸,身形體量的巨大暗合及迎合了佛法無邊的佛學思想。巨大的體量造像,讓觀者產(chǎn)生一種神圣感,促使觀者抬頭仰視佛容,心理上產(chǎn)生體量對比,崇拜之感由然而生。大佛造像并非佛教本土化現(xiàn)象,北印度陀歷國八丈木刻彌勒菩薩像石雕;建于公元3~5世紀的巴米揚大佛,東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受其影響,中國也出現(xiàn)了大量巨型佛像石雕,且主要以釋迦佛石雕、彌勒佛石雕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