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與孔子共稱為“孔孟”。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雖不一定可靠,但卻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維護并且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他的思想對后世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讓人們能夠永遠的記住這位古代名人,越來越多的孟子石雕像出現在城市環境中。它們主要是以大理石、漢白玉等材質,以孟子的各種形態為雕塑對象來進行雕刻的,其雕刻技藝精湛,使之整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甚是逼真。
不銹鋼發展園林雕塑孟子石雕像主要是擺放于公園、校園等環境的中心位置上,不僅點綴了其周邊的環境,同時還寓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孟子的性善論和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斷的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著,有利于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同時還提高了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不斷的鼓舞人們發揮著主體的能動性,能夠使人們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和熏陶。這樣,就有利于將社會的道德,來作為人們的自覺規范,從而促進了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實就是協調了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
教導著我們必須應該正確的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