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村民在莊稼地挖排水渠時,意外挖出一尊隋代石槨。石槨出土后,有人高喊道:“畫里該不是波斯明教的圣火吧?”石槨上的雕刻正是兩個衣著奇特的人在舉著火把,而其他浮雕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什么是“槨”?在最早的《周禮》中記載著,“槨”是棺材外面的大型棺材。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時,人們首先要看到一座巨大的“槨”,打開它之后,里面還有許多的私人陪葬品,最里層才是裝有墓主的棺木。
“槨”可不是平民百姓就能用的起的,它本身也是墓主身份的象征憶柔有幸見過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她的棺槨足有四層,也正是因為密封地比較嚴,也是迄今保存地最好的一具漢代古尸。當年,美國甚至想用月球上的土壤跟我們交換辛追夫人的頭發樣本,最終都被拒絕了。可見,辛追夫人于考古界而言是多么珍貴。提到“槨”,也會隨著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采用造價不同的材質。辛追夫人的棺槨從外到里依次是黑漆素棺,黑底彩繪漆棺,朱底彩繪漆棺。
而太原出土的這座石槨,通體用的都是漢白玉,如此奢華的墓主,身份一定是不一般的但是,最讓考古學家感興趣的,并不是墓主身份的尊崇,而是他究竟是誰?他的棺槨上為何會有這么多異于中原的圖案?,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王郭村,連續下了好幾日的暴雨。當地的一位村民,為了挖開一條水溝,引流出莊稼地里的積水,幾鋤頭下去就碰到了一塊堅硬的石板。這位農民蹲下細細地查看,很快便在石板上發現了雕刻著圖畫。要感謝這位農民有著文物保護意識,他的直覺是挖到了文物,于是立刻聯系到了當地的文物局。
文物專家聽著他的描繪,大概以為是挖到了一個石碑,等到了現場才知道,這位農民鏟到的是棺槨的蓋子原來,這個農家菜地下面是一座古墓。只是,當考古隊清理出墓室時卻大失所望,這是一座空殼墓室,里面的貴重陪葬品早就被盜墓賊洗劫一空,留下了一尊抬不走的漢白玉槨。唯一指的慶幸的是,整尊槨保存地尚算完整。它由槨座、槨壁和槨頂三部分組成。遺憾的是,石槨出土時,槨門已經損毀嚴重,只剩下了門楣。槨座下面的四周各墊著兩個獅子頭,造型相當地生動。
槨頂是罕見的歇山頂式樣,僅次于我國古代建筑最高級別的廡殿頂,恰恰驗證了墓主作為皇親貴族的標志當整尊棺槨清理干凈后,專家們不禁大吃一驚,這何止是金貴,簡直是件傳世的藝術品!整尊槨竟然雕刻了足有54幅的浮雕壁畫,畫面內容極其豐富,包括歌舞盛宴、狩獵騎射等,無不彰顯著墓主怡然自得的貴族生活。但是,仔細觀察壁畫就會發現,畫中的人物都是高鼻梁、深邃的雙目,且無一例外地身著奇裝異服,顯然不是中原人士,而他們的服裝與《倚天屠龍記》中的波斯人極為相似。
那幅讓大家驚訝的壁畫上畫著兩個奇異形態的人舉著圣火,有考古專家就玩笑地說:“這該不是就是波斯明教的圣火吧?”金庸的藝術果然來自生活難道墓主真的是波斯人?其實他不是皇親國戚,而是外國人,但并非波斯人。這座古墓本是雙人夫妻墓,墓中的碑文記錄下了這個墓主的傳奇人生。他叫虞弘,是魚國人。根據唐代《迪曲州郡》中記載:“夔州春秋時為魚國,后屬楚。”但是,虞弘時代的魚國大概位于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專家對虞弘夫婦的骸骨做了檢測,推斷他為西部歐亞大陸特有的族群,大概是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新疆喀什一帶的人。
而虞弘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可是相當地豐富多彩,他在13歲時就代表茹茹國國出使了波斯等國家后來在北齊文宣帝時又出使北齊,從此便定居中原,直到去世。在北周的時候,虞弘擔任了一個主管外國事務的職務。身為一個外國人,卻深受皇帝賞識,一生為官還比較順遂,這也是一種本事。公元,59歲的虞弘由石槨盛殮,黃土掩埋,度過了1400多個歲月。在虞弘墓石槨上的各式浮雕中,尤以格斗畫面最為有趣。其中有兩幅刻畫著人物騎著駱駝斗獅子,還有騎大象斗獅子。浮雕無聲,但是畫面傳神,讓觀者仿佛聽到了獅子的嘶吼,和騎射人的歇斯底里。
當然,既然是搏斗也有非常血腥的比如一幅壁畫上竟然有人獅格斗,其中一只猛獅咬住了斗獸人的頭,讓人忍不住為他捏了一把汗。除了人與獸之間的搏斗,還有人與黑暗罪惡之神阿赫里曼之間的爭斗,象征著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輸贏。縱觀虞弘墓石槨,充分展示了一系列的歷史風情畫卷,無聲傾訴著鮮為人知的宗教神話故事。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兩塊神秘的招魂幡,寄托著墓主對冥世的設想以及對永生的期待,虞弘墓石槨也是如此。
關于死后的世界,看來全球人種都一樣,都有各種想象這座隋代虞弘墓最終也被定為了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曾多次展出國外,驚艷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