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安徽省旌德縣江村原有18座石雕牌坊,后來只剩下父子進士坊,近些年來當地為發展旅游業,又請石雕雕刻藝人陸續建了幾座復古的石雕牌坊,安裝在村里村外,包括進士第坊、世科坊等。正因為如此,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作為一個華夏子孫,無疑應該對作為中華義明代表性符號的牌坊有一個必要為了解,乃至作一番必要的研究,以領悟其中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和深邃享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父子進士坊是江漢進士坊和江文敏進士坊的總稱,因江漢、江文敏為父子關系,又先后中得進士,人們便將這兩座石牌坊合在一起,稱之為父子進士坊。江漢進士坊簡稱父坊,江文敏進士坊簡稱子坊。
,這兩座牌坊以“父子進士坊”之名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父坊、子坊在建筑結構上基本相同,均為二柱一間三樓懸山頂石牌坊,脊飾龍吻,額枋浮雕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石雕麒麟曜日等圖案,立柱前后置石雕獅子抱鼓石。父坊高8米,寬3.3米,明樓檐下大字板題刻“雙鳳”。???江漢,字紀南,明成化八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中,曾在湖廣寶慶府任職,為官慈祥,愛民如子,其后致仕。
子坊明樓檐下為“恩榮”牌,其大字板題刻“青云直上”、“金榜傳芳”,款署“登乙丑科進士江文敏立”、“工部左侍郎德興張憲書”江文敏為明弘治十八年進士,初授南陽推官,歷任河南、河北道及松潘等處糧儲兵備副使,卒于明嘉靖二年,享年40歲。著有《獅山文集》及《麓堂詩話》等。父子進士坊坐落在江村老街,因緊靠民房才免于“文革”一劫。相傳當時有人想用炸藥將兩座牌坊炸掉,但又怕觸及民房,遂改用火燒,結果只燒炸了幾塊石頭,而在坊體上卻留下了煙熏的痕跡。當然也有的說是文曲星在暗中幫忙,才使父子進士坊完好的保存下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在父子進士坊上所留下的黑黑的歷史印記,源于太平天國殘軍煙火的洗禮世科坊位于江村聚秀湖旁,石雕牌坊為二柱一間三樓,高8.3米,寬4.3米,明樓檐下為“恩榮”牌,當心間大字板題刻“世科”、“步蟾”及“弘治己未會試乙科江溥、正德癸酉舉人江文中、嘉靖癸巳貢生江元象”。“世科”指一家幾代人通過科舉獲得了功名,“步蟾”喻科舉登第。江溥、江文中、江元象系祖孫三代。江溥為明弘治十二年會試乙科進士,江文中則在明正德八年中舉,而江元象又于明嘉靖十二年成為貢生。
?江溥,字紀源,曾授河南淆川縣教諭,不久辭官歸隱,在江村建松筠書房,讀書教子,研究學問江溥為人樂道輕勢,非公事不登官府之門,當時知府顧、薛諸官員對江溥非常崇敬,臨卒登門蔚唁不已。江村遠近受其恩惠者眾,至今還在民間廣為傳誦。?據說明代歙縣籍大學士許國,因幼時家貧,曾賣身于江溥家為書僮,陪江溥之子江文中、江文昌讀書。有一天,先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題,讓兩位公子寫,并有言在先,“寫不完,不能吃午飯”。不知不覺中午到了,許國按時送來飯菜,這兩位公子卻咬著筆桿,緊皺眉頭,絲毫沒有吃飯的意思。
許國問明原委,讓二位公子先吃飯,自己在一旁幫著他倆寫作文沒過多久,許國就將兩篇文章寫完丁。先生回來后,見文章出眾,但風格異于兩位公子,便料定是許國所為,隨后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江溥。江溥器重人才,樂善好施,覺得許國是個人才,便讓他同自己的兒子一同讀書。后來,他將許國的賣身契親自交給許國,并送他前去趕考。許國不負江溥所望做了大官,為了感恩,許國曾約江文中、江文昌外出做官,但江文昌卻以侍候年事已高的父母為由而放棄了功名。
??江文昌的孝行深得世人敬佩,后人在江村特地為他建了一座孝子祠江溥生前德高望重,在他死后二十余年,被朝廷追贈為順天府推官。?現在的世科坊是重新修復的,額枋浮雕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等圖案。?進士第坊的規格較高,用漢白玉石材雕琢而成,為四柱三間五樓,立柱飾圓雕八仙,明樓檐下為“圣旨”牌,當心間大字板題刻“進士第”,小字板題刻“江廷寄公,幼治詩經,年二十八中辛酉科舉人,隆慶戊辰進士,官工部郎中,以督修慈寧、慈慶兩宮勞績任湖廣分巡道,升按察司使司、布政司參議”。
江廷寄為江村人,明隆慶二年進士據說,這座石牌坊是江廷寄主持修建慈寧、慈慶兩宮時為皇帝設計建造的,皇帝沒看上眼,就賜給了江廷寄,江廷寄將石雕牌坊運回老家江村,于是在江村就有了這么一座功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