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石雕藝術日趨成熟,出現許多杰出的石雕藝術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觀點的不斷改變,石雕制品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其數量龐大,類別繁多,是天然石材制品中種類最多的一種,也是異型石材制品中的一個大類。其加工的技藝要求和難度遠高于其它類型的石材制品,它是藝術思維創作的完美結合和體現。
目前,成批量加工的石雕就有百余種,既有須用起重設備安裝的整體或組合式巨型雕刻件,也有可置于掌心、浮于水面、掛于脖子或戴在手腕的不巧欣賞品和裝飾品曲陽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現有史料考證,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漢代,石雕已用于建筑業了,曲陽縣城南有座“狗塔”就是象征。到了唐、宋時期,曲陽石雕逐漸發展,在曲陽縣西郊村的一座寺廟里,至今還保存有一尊唐代雕塑的漢白玉站佛。佛像身高八米,容貌莊嚴,氣宇軒昂,服飾折痕,線條清楚柔和,極為生動傳神。及至清朝,就有了“天下咸稱曲陽石雕”的盛名。
曲陽石雕藝術與國畫等其他藝術品不一樣,實驗工廠受石料本身的限制,要在尊重石料的特征性的基礎上去創作要通過相石,對石料的特性深刻的理解后,進行巧妙的布局;打坯等一系列工序后,一件作品才完成,但是倘若審石有誤,沒有辨別清石米的產地,或對這個產地的石料特性不了解,可能就要出大問題。有些原本是完好無裂的,最后創作完畢,在水里經過打光的水沙一打,然后打蠟時卻出現許多大大小小的裂痕,整件作品前功盡棄。因此一件件作品的成功關系到選料、相石、定題等整個創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甚至關系到題款刻字著色。
因此,我們在創作過程,對石料的認識的研究要更加深入,經犀利的眼光評判石料的優劣,以審美的標準衡量石料的價值,以高超的手法進行處理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得用石雕藝術載體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