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中“八大雕塑家”中唯一健在的101歲老人曾竹韶在觀展,佩戴著為紀念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50周年特制的有紀念標識的紅領巾。人民英雄紀念碑,新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開篇大作,在穿越了歷史后依然熠熠生輝。至,由北京畫院發起并會同文化部藝術司、中國雕塑學會、北京美術家協會、上海美術家協會、上海中國畫院共同主辦的“開篇大作——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50周年紀念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
展覽現場,紀念碑從文字轉化為建筑物的各個重要階段的照片、影像、實物、美術作品等資料“立體”地展示在人們面前,毛主席宣讀碑文那激動人心的錄音回響在耳畔的過程,便是一次洗禮,一次探索,一次感悟。,激起的是烙印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的民族情感。
從虎門銷煙到武昌起義,從五四運動到南昌起義、從抗日戰爭到渡江戰役……一個個英雄,一塊塊碑文,一座座浮雕,無不敘述著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紀念碑中透出的那一股股排山倒海的英雄氣概為觀眾還原出了一段段不朽的歷史,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先輩在“開篇大作”里栩栩如生地“屹立”在人們眼前,彌補了以前人們只能遠眺、無法近觀的遺憾,揭開的是封塵在歷史里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參與紀念碑創作的“八大雕塑家”中惟一還健在的曾竹韶先生已101歲高齡,他親臨現場為展覽開幕剪彩。顧士元、解長賀、楊信勇、劉士銘等多位紀念碑建設的親歷者后再聚首,用口述為觀眾還原出那段火熱建設的歷史。展覽中,160多幅圖片、30多件文物等國寶級資料首度面世,其中不乏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張松鶴、曾竹韶等多位大師的圖稿。
在這些第一手資料中,記者發現,紀念碑建造初期“林則徐”等有名有姓的人物,在修改過程中都被隱去了名字,對此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的分析是,紀念碑想突出的是“人民”,隱去個體姓名是為了強調“人民”在創造歷史,帶來的是對當前美術、建筑領域主題性創作的啟示。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匯聚了鄭振鐸、吳作人、梁思成、劉開渠等一大批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史專家、建筑家、藝術家的智慧,對后代的大型公共建筑有著巨大借鑒意義。據中國雕塑協會秘書長吳鶴林先生介紹,參與當年紀念碑石刻的200多藝人們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的能工巧匠。他們在京接受了兩年培訓后正式投入紀念碑的石雕制作。
在“開篇大作”展出的張松鶴先生的實物小樣中可以看出,每個浮雕中的人物都是先做好完整的人體,再給人體著衣的,這種看似多余的舉動,卻折射出當年建設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展覽期間,中央美院的學生將用當年建設紀念碑泥塑稿時相同的材料和工具實景重現建造過程,泥塑出紀念碑中滑田友創作的一幅浮雕《五四運動》,讓觀眾切身體驗到創作的艱辛和偉大。該展將移師上海。中央美院學生在展覽現場復制紀念碑中的浮雕《五四運動》。@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