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祭壇雕塑》:如果有人問你,羅馬人最擅長哪種雕塑,告訴他們:“浮雕和半身像。”——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和平祭壇,公元前公元前,奧古斯都在亞克興戰役中擊敗了安東尼和克里奧巴特拉之后,結束了羅馬在“后三頭”同盟下的統治,獲得了絕對權力。但為維護其統治,奧古斯都并沒有稱帝,而是以“元首”自居,并保留元老院、執政官等機構,做出了努力恢復共和制的姿態。
凱撒之死——讓里奧·杰洛姆他的種種舉措,為羅馬世襲帝國奠定了基礎,同時開創了羅馬近兩百年的和平局面而和平祭壇正是公元前,元老院為紀念奧古斯都長期置身于西部各行省,為羅馬帶來和平而建造的。和平祭壇祭壇現位于羅馬瑪爾索沃廣場上,是一座大理石搭建而成的立方體建筑,東西約11.6米,南北約10.5米,高6米,東西墻壁上各有一座方正的門。建筑內部放置一座祭臺,用以宰殺祭獻的牲畜,外墻下方還留有泄水孔,用以排泄沖洗血跡和污漬的臟水,建筑整體功能體現羅馬藝術的實用性。
和平祭壇平面示意圖祭壇作為奧古斯都時期最偉大的建筑,在藝術表現上最突出便是其建筑浮雕的紀念性祭壇的外立面布滿了浮雕裝飾,這些浮雕被一條幾何紋飾帶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雕有精美嫩枝葉的植物裝飾圖案,上層為不同主題的紀念性浮雕。老牧師和兩名服務員帶著犧牲的豬在東西墻壁上是四扇主題明確的浮雕,分別表現了戰神與羅馬城的形象,這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希臘神話的影響,并從羅馬文化中衍生出來,并有強烈的暗示寓意。
羅馬擬人形象其中出現的羅慕路斯是羅馬城最初的創建者,他的形象出現在和平祭壇中,說明奧古斯都的地位是與羅馬的傳統一脈相承的,而戰神象征著奧古斯都的正義性其中一幅保留的較為完整的浮雕則是大地女神忒耳斯,她雙手抱著兩個人類嬰兒,面部朝向的是坐在海獸上的海的微風神奧洛拉,女神身后的是水神,他們的出現象征著羅馬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將要到來。同時,這塊浮雕上出現了象征五谷豐登的植物及六畜興旺的家畜形象,這暗示著羅馬在奧古斯都的統治下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和平祭壇的南北南北兩側,則是兩列行進的游行人群組像。
游行母題來自于希臘,和平祭壇上的浮雕與希臘巴特農神廟的浮雕裝飾尤為相似,可以看出希臘藝術對羅馬的重要影響巴特農神廟裝飾浮雕,希臘古典時期但與之希臘藝術不相同的地方在于,羅馬藝術更加注重準確性及確定性。和平祭壇上的游行浮雕,分別表現了元老院議員和奧古斯都家族,這些人物的刻畫與原身極為相似。和平祭壇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可以分辨出浮雕人物的各自身份,人物安排完全遵照了皇家的等級序列。站在隊列最前方已被損壞的是奧古斯都本人,他身后是他的女婿兼助手阿格里帕,小孩是高斯·凱撒,再后邊是妻子、兒子等家族成員。
羅馬浮雕藝術中首次出現兒童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浮雕中出現的兒童形象,這是羅馬浮雕藝術中首次出現,這也暗含了奧古斯都政治上的宣傳目的,寄托了他希望羅馬未來走向世襲的帝國之路而位于奧古斯都游行隊列的另一側的元老院隊列浮雕,則是奧古斯都統治與羅馬貴族之間微妙和諧的局面的縮影。和平祭壇關于《和平祭壇雕塑》為紀念奧古斯為羅馬帶來和平而建造的;建筑功能體現羅馬藝術的實用性;祭壇的外立面布滿了浮雕裝飾,浮雕題材受到希臘神話的影響;體現了羅馬藝術的確定性及具體性的現實原則;是羅馬浮雕藝術中首次出現兒童形象,暗含了奧古斯都政治上的宣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