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章丘市郭家莊張氏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二年,位于村莊南頭的東西大道上,坐北向南,為二柱一間三樓歇山頂石牌坊,脊飾龍吻,正中置圓雕葫蘆,檐下為“圣旨”牌,該坊設三層額枋,第一層為平板枋,第二層題刻“爵秩崢嶸”,第三層浮雕二龍戲珠,其大字板題刻“名標天府”,小字板題刻“飚贈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詔郭云修孺人張氏坊”、“皇清道光歲在壬辰”。透雕主要集中在門石牌門石牌樓上,其中額坊通景圖往往是最精彩的部分,牌坊中門通景圖通常由1至3塊石頭組合拼成,雕有人物故山水名鐘鼎博瓜果花卉等,景中有景,一寓意深刻。
石雕雕刻的張氏牌坊“貤贈”是以自己所得的封誥,呈請朝廷移贈給先人,通常為遠祖、伯父、外祖父母等由此可知,郭云修的后人曾出任朝廷命官,其官銜為“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詔”。清時的“登仕郎”為正九品,而“登仕佐郎”屬于從九品官員之銜,?“待詔”職小位卑,在翰林院主要校對章疏文史。這里的“孺人”并非朝廷封號,僅為尊稱之意。張氏石牌坊立柱題刻楹聯:寵錫孝思黃麻詔,恩榮家慶紫泥封。
關于張氏的具體情況,民間傳有說張氏22歲守寡,后來她的孫子在北京做官,孫子的同學告訴皇上,說他家祖母年輕守寡,皇上就讓他回家為祖母建了這座節孝石雕牌坊后來張氏的兒子結婚生子,張氏便把家業交給兒子掌管,自己則照料孫子。張氏的大孫子郭士禮聰明好學,12歲時入康家莊讀書,并與同學康郎結拜為兄弟。康郎家境貧寒,張氏時常贈衣送糧,接濟康郎。這一年,郭士禮與康郎同去章丘城參加考試,在考場上,郭士禮答完試卷準備上交,卻見康郎還在為考題發愁,他便將自己的試卷悄悄塞給康郎,康郎一舉中榜。此后參加鄉試,郭士禮因患傷寒名落孫山,而康郎中舉后又金榜題名,做了京官。
這年康郎趁回鄉探親之時來到郭士禮家,懇請報答恩德,郭士禮說:“家庭生活并不困難,只是苦了奶奶,奶奶半生守寡,一生清白、勤勞,若是能給奶奶討個名分,也算是報答了奶奶的養育之恩”于是,康郎將張氏的節孝事跡寫成奏折呈送給皇帝,道光皇帝被張氏的道德精神所感動,隨即下了圣旨,并題寫匾額,為張氏建節孝牌坊。后來,康郎用轎子將圣旨、匾額及賜贈的建坊銀子從京城抬到郭家莊,經過五個月的施工,這座牌樓就建成了。
張氏牌坊高7.8米,寬3.35米,中間施加鐵梁,立柱前后置石雕獅子抱鼓石,上蹲石獅把守,坊后為大門樓,因兩者距離較近,所以在坊的背面除了抱鼓石及石獅外,其它部位均素面無飾,也不題刻任何文字內容其實,這樣的建造方式非常科學,既節省財力,又不影響觀瞻,可謂兩全其美。據說,原來在大門樓上還掛有“恩壽榮光”的御賜匾額,因年代久遠,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