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的秸稈自然舒展、沉甸甸的稻穗若隱若現……這不是江南水鄉豐收的場景,而是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浙江杭州銅雕藝術家朱炳仁最新創作的熔銅藝術作品——《金稻》。31日,在第十六屆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布展現場,這件占地數平方米的“金稻”作品吸引了不少藝術界同行關注。年近七旬的朱炳仁告訴記者,為上海藝博會奉獻這一片“金稻”,是希望通過寫意的藝術手法呼吁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反思全球共同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
“水稻——這一象征農耕文明的重要植物,在現當代中國雕塑創作中并不多見現在很多中青年藝術家喜愛‘用抽象表達抽象’,而我更青睞踏踏實實地表達現實存在的生命。”朱炳仁說。據朱炳仁介紹,自2006年以來,他一直在研究熔銅工藝,逐步有了新的領悟。他說:“我和我的團隊用熔銅這樣的現當代藝術手法,游刃有余地表達具象實物,反映現實社會中人們共同的關切和情懷,希望將銅雕藝術創作推向一個新境界。
”據了解,朱炳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的傳承人,也是“中華老字號——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熔銅工藝有別于一般傳統意義上的銅鑄造或銅鑲嵌工藝,而是通過1080攝氏度的高溫熔解及化學氧化工藝等,逐步凝練出的一種新的創作手法。在具體操作中,這種工藝不依賴鑄造模具,但藝術家對創作原材料完全可控,于是水稻、荷花、梅花、松樹等姿態各異的植物,變得栩栩如生?!爸劣谶@件《金稻》作品所呈現的金燦燦的色澤,并不是依靠黃金上色,而是通過銅本身的氧化而形成?!敝毂蔬M一步解釋。
除了研發熔銅工藝,朱炳仁在傳統銅建筑設計和建造方面也頗有造詣2007年,由朱炳仁設計鑄造的銅質“同源橋”跨越海峽在寶島臺灣的中臺禪寺落戶,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朱炳仁說,這座銅橋寓意著兩岸同源、同心,橋的一面雕刻著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經典景觀,另一面則是寶島日月潭的美景,一橋相通,情深意濃。朱炳仁愛銅雕,也愛吟詩。今年4月他與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在北京大學攜手舉辦了一場詩友會。
與余光中的《鄉愁》相呼應,朱炳仁在《云彩》一詩中寫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西湖潭印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他告訴記者,詩中寫的既是兩岸情,也蘊含著“信步舒卷”的熔銅藝術。今年11月1日至4日舉行的上海藝博會,將展出朱炳仁的50余件熔銅作品。在朱炳仁看來,銅亦有情,“稻”亦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