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北關村傅氏,系明清時代河北地區的“名門望族”,幾代名宦,高官厚祿,地位顯赫。廠家講訴建立石牌坊需要注意什么,建立石牌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么在建立石牌坊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吧。自明成祖遷京至民國四百年間,傅氏家族共中進士5人,舉人10人,拔貢39人,擔任縣令、知州、知府、將軍、指揮使、兵部侍郎、尚書等各種朝廷命官者達20余人。被稱為“三世中樞”的傅承訓、傅鋌和傅永淳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明間下層字板上,刻有三行旌表三位“中樞”的夫人的楷字,首行為:“浩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訓淑人胡氏張氏傅承問淑人康氏趙氏”;次行為:“誥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鋌淑人李氏”;第三行為:“吏部尚書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兩側次間檐下各嵌一塊豎匾,一塊刊刻牌坊監建官員的職銜、姓名,一塊刊刻建造牌坊的年月“大明崇禎拾肆年歲次辛已吉月吉日建”。整座牌坊造型古樸,設計精巧,結構嚴謹,外形典雅,工藝高超,雕刻精細。牌坊坐南朝北,南北兩面一體同式,橫跨街道,高12米,寬8米,進深2.6米,為四柱三間五樓三重檐石質仿木結構,用當地產“靈壽綠”大理石石材建造。
“靈壽綠”石質極佳,堅實瑩潤,白中透綠,給人以剛柔相濟、動靜相宜的感覺,全坊結構采用木楔形式,石料之間的交接極為嚴密,從外觀上石料之間看不到明顯的結合縫隙,猶如用一整塊通石雕成,故雖歷經風雨、洪水、地震、雷擊等各種自然災害的摧殘,依然保持了整體結構不變形,其建造技藝之高超,令人贊嘆牌坊明間頂樓正脊正中,飾有神獸馱寶瓶石雕,頗有東南亞佛教藝術風格,反映出當時佛教對中國北方的影響。牌坊五個樓每層檐下均有石雕斗拱承托,主樓檐下六朵,兩側次間邊樓三朵,布局勻稱,靈巧而莊重,每層檐脊兩端各飾有鴟吻一對,上下三對左右相對稱,使得整座牌樓顯得既高大而又具有一定的動感,不死板,華麗而又威嚴。
整座牌坊上雕琢的各種圖案精致入微,靜中有動,同中有異,雖年代久遠有所風化,但更顯豐富渾厚,古樸雅致,使整座石牌坊富有飄飄欲仙的神秘色彩,堪稱我國古代石雕藝術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