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石雕像在佛教寺廟中無疑是zui普遍的。大雄寶殿釋迦牟尼石雕像zui常見的有站像、結(jié)跏跌坐像和臥像三種。釋迦牟尼石雕像的站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肘向上。石雕釋迦牟尼站像下垂左手的手勢成“與愿印”,向上右手的手勢成“施無畏印”。“與愿印”是下垂著的手心向前,五指自然彎曲,或拇指和食指圈拉成環(huán)狀,其余三指自然并攏下垂。“與愿印”蘊含著滿足眾生愿望的意義。
“施無畏印”的手勢,手心向前,大指和食指圈搭成環(huán)狀,其他三指自然并攏,這與“與愿印”相同,只有“施無畏印”手勢整體是朝上的該印含有解除眾生苦難的意思。左、右手塑成“與愿印”和“施無畏印”的釋迦牟尼佛立像,也叫“梅檀佛像”。傳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優(yōu)填王曾用梅檀木,也即檀香木,依照釋迦的身形為他塑成立像。后來佛教徒雕制釋迦牟尼佛立像,因此緣故,就常用“梅檀佛像”作為釋迦牟尼佛立像的稱呼。釋迦牟尼佛結(jié)跏跌坐的像有“成道相”和“說法相”兩種。
成道相結(jié)跏跌坐,左手很自然地橫放在盤起的左腿膝上,手心朝上,人稱這種手勢為“定印”,表示禪定;右手則直伸下垂,食指觸及地面,稱為“觸地印”,意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前,為了尋找救度眾生脫離生老病死的道路而不惜獻(xiàn)身的精神,唯有大地可以作證釋迦牟尼石雕像結(jié)跏跌坐的說法相,佛陀左手手印與成道相一樣,而右手則改為屈肘朝上朝前,拇指和食指中間握一寶珠,其他三指半屈半伸,為“說法印”之形。有些寺廟,大雄寶殿也有供奉釋迦牟尼石雕臥像,稱為“臥佛”。臥佛佛身右側(cè)平臥,右手支頤或曲肱而枕,左手直伸放置左腿腕上,兩腿伸直,雙足并攏。有時,臥佛周圍還放有十二個小型塑像,此為當(dāng)年釋迦牟尼佛臥病涅槃前曾在娑羅樹下向他的十二位弟子附囑后事的情形。
這臥佛表現(xiàn)的正是釋迦“八相示現(xiàn)”中的zui后一相即“入滅”相石雕釋迦牟尼佛臥佛像的面部表情安詳、肅穆,顯示了成道者生死一如的超然心境。又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分析,佛陀臥病涅槃前的這種姿勢,正是周身肌肉放松,血液暢行無礙的zui好睡姿。我國是一個具有“佛性”色彩的國家。佛教受到很多人的信仰和尊崇。入寺,一景一物都是那樣祥和,如同身處人間凈土之中。石雕廠家雕刻的釋迦牟尼石雕像坐像、臥像、站像都精致、傳神。
世間喧鬧,踏著馬蹄、走過喧囂,步入寺中,我們來到佛前,他不語,臉上卻有一種安定、寧靜吸引著你,讓你忘卻心中煩惱、不安離苦得樂,心地清凈,無諸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