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俗稱舞龍燈,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抬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
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民間層面,龍的影響更大,以龍為姓分布甚廣;龍王廟遍布神州,地名中多有以龍為名;動物中有地龍、變色龍等;植物中之龍眼、龍膽等鄉間廟會舞龍燈,江南水鄉賽龍舟,皆源遠流長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傳統工藝銅雕,龍吐水雕像,景觀雕塑不銹鋼雕塑,抽象雕像,廣場雕塑戶外景觀銅雕,動物雕像,文化藝術雕塑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于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于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的創造發展,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龍燈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扎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
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大型景觀銅雕,龍雕像,鑄銅雕塑傳統工藝石雕,雕刻工藝,城市雕塑龍主題石雕,民俗文化雕像,商業街雕塑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于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并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
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歷史文化銅雕,龍雕像,城市雕塑古神獸銅雕,雕像定制,廣場雕塑戶外景觀石雕,噴水擺件,大型雕塑段龍主要流行于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
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于各個民族的了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游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傳統工藝銅雕,龍雕像定制,紀念館雕塑現代藝術銅雕,雙龍戲珠雕像,鑄銅雕塑龍銅雕,動物雕像,景觀雕塑端午節的歷史極其悠久,節日風俗也極為豐富,其中一些活動與龍有關,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陽節最重要的活動古時皇家龍舟的制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冊》中的大龍舟,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臺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