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亞龍花園小區張衛東家中的一剎那,仿佛走進了“別有洞天”的世界。客廳、臥室、櫥柜里,到處都是他雕塑的藝術作品,大的有半米多高近百公斤,小的精巧細致可在手中把玩。陡崖峭壁,泉水飛濺,垂釣孤翁,攀枝靈猿……張衛東用水泥塑造了活靈活現的生命。創新,用特種水泥做雕塑原料張衛東今年52歲,年開始從事雕塑創作,具體說是用特種水泥做雕塑原料。
他說,在省會用特種水泥進行雕塑的,“自己應該是第一個”以特種水泥為原料,張衛東將對生活的熱愛傾注到雕塑藝術中他以每三個月完成一件作品的進度,先后創作了30多件水泥雕塑他說,雕塑的過程帶給他快樂與滿足,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空間變得豐富盡管當時已人到中年,且沒有受過相關培訓,但張衛東喜歡創新他說,那時剛搬到新家,屋里比較空,就想到要自己搞一些工藝品做裝飾,因此想到了雕塑“我就琢磨,一般雕塑有木雕、有石雕,還有沒有其他的替代品做原料呢?”后來經過比較,張衛東選定了特種水泥。
“這種東西成本較低,易成型,牢固結實,而且用水泥雕塑也是一個空白,所以就選定了它”張衛東說,開始做時,水泥雕塑經常出現裂痕后來,他經過不斷研究,按照不同比例在水泥中摻入細沙和食鹽,終于克服了這一弊端曾為北京奧運創作“中國龍”一件雕塑作品,張衛東通常要用3個月左右才能完工客廳里一件“三蛙吐水”的雕塑,張衛東說,那是由近千個造型拼接完成,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由于水泥雕塑是自己的創新,因此不存在專業的雕刻工具平時,他的作品都是用小勺、水果刀、刷子、改錐、鉗子等完成。創作每一件作品,張衛東頭腦中先是構建一個框架,然后按照框架在創作中隨意發揮為了不耽誤白天的工作,他通常都是下班后,匆匆吃過晚飯,就進入到了自己的雕塑世界攪拌、雕刻、拼接,有時周末休息,就雕上一個通宵這個情感細膩的漢子,用雙手傳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感悟讓張衛東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是一個“中國龍”雕塑。
那是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際,張衛東一天只吃一頓飯,連續做了7天7夜,在奧運火炬傳遞于省會之時,趕制完成的他想用象征中華民族的圖騰,表達普通百姓對奧運的支持在雕塑過程中感受快樂張衛東創作的水泥雕塑作品中,山水是主要題材之一張衛東說,自己就在山水之間長大。
這種親近自然的主題,能給人一種生命力、一種好奇、一種新鮮感覺“椎乳山”、“青松山”、“中國黃山”……各種山巒造型,配雕以人物、動物,于山水之間自得其樂美不勝收與其他雕塑不同,張衛東的水泥雕塑除了具有觀賞價值以外,還具有實用價值一個整體雕塑,或者用做魚缸、或者用作筆筒,還有的用作鐘表臺燈架從開始雕塑創作到現在,每袋2斤裝的特種水泥,張衛東用了400袋左右。不斷積累與摸索,讓他的作品日臻完善“雕刻的過程讓我感到快樂,每一件作品的完成能讓我有一種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