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傳統工業這個“身份”的緣故,在許多市民遙遠的記憶里,這是座煙囪林立、氣味刺鼻、粉塵滿天的“光灰”城市,而近年來黃石堅定不移走城市轉型升級發展道路,大手筆實現華麗蝶變,如今這里是全國聞名的山水宜居之城,國家森林城市。
徜徉在街頭巷尾,小區旁邊,你會被大大小小造型古樸、別致的銅雕或文化墻所吸引,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講述黃石悠久的采礦歷史和近現代工業文明史久久佇立銅雕前,我們仿佛在回望黃石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每一座銅雕,都在講述著一個久遠的故事,展現黃石的滄桑巨變下陸區龍衢灣小區旁的雕塑,講述楊廣借鐵山之“鐵”鑄造新幣的故事在下陸區龍衢灣小區,人行道邊一座古人在鑄幣的銅雕讓人駐足不前相傳隋唐時期,在鐵山置“青山場院”大興爐冶,楊廣借鐵山之“鐵”鑄造新幣“五銖錢”來充盈國庫;在東方大道邊,岳飛鑄成“鐵山之劍”銅雕,則講述了早在宋時就在鐵山設立“磁湖鐵務”,南宋時,民族英雄岳飛用鐵山之“鐵”,煉制了“鐵山之劍”四個大字,鑄就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精銳之師“興國冶”雕塑而“興國冶”銅雕,講述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調集江西移民到鐵山開礦的故事,公元一三七四年下令設“興國冶”“興國冶”是當時全國十三所官鐵中產量最高的三所之一,年產達一萬斤以上……小區外墻的繪畫帶來滿滿的年代感盛夏的傍晚,久雨放晴居民在改造后的開發區·鐵山區勝利路社區光明里歷史街區散步該街區始建于上世紀代初,至今仍保留原有的建筑風貌,規整的布局,體現了鐵山歷史城區采礦,廠區,城鎮的發展脈絡,是黃石工礦城市發展的縮影下半年開始,為了還原該街區原有的工業建筑風貌,通過對12棟房屋的墻體、門窗、線路、地面、管網等進行改造修復,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更留住了城市里的“工業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