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代的銅雕,絕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鑄造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偽都只能用蠟模的方法鑄造造。由于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物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判別銅雕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于辨別銅雕的真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早期的作偽者,不懂得銅雕的鑄造方法,因此完全沒有墊片。
如果傳世銅雕上沒有任何墊片痕跡,這將是作偽的一個重要信號有的銘文中墊片的周圍線痕很明顯,在墊片上也能表現出來,作偽者在冒充這些銘文時,把墊片墨拓的輪廓線也仿造出來,但那是在整器上的仿造,不過刻牙出來痕而已,在實物上與真正的墊片并不相同,細心鑒定當能察覺陶范的范土,通常有紅、灰兩色,但黑色的范土未見黑色的范土一般來說是翻砂的跡象因為在翻砂時,泥土中要夾雜適量的石墨和有機物,這些物質經炭化后呈現黑色絕大部分傳世和出土的銅雕,不少尚保存著范土有些銅雕的器足、耳部中間也須封有內范,這些內范在和外范拼合時,必定有接觸點。
如鼎足的內向一面,大多有這樣的接觸點可尋接觸點上或表現為一個小缺孔,或者是內外范之間插有銅片、小銅棍之類作支撐而早期的偽器,有的與器件的結合是采用焊接的方法,做上假銹掩蓋之;或者在足的底部空出一大塊,使內外范結合起來,然后再用另一塊銅封住,加以偽裝古代塊范鑄造的銅雕,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更少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缺陷如不了解這些情況,很可能會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造的特點后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
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銅雕的方法,是看銅雕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否有線,也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痕跡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銅雕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的規格隨著時代的進步,合范的方法雖然會有所改變,但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銅雕,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銅雕紋飾不多,表層素面較大,合范的痕跡容易修飾,但在陰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仍然會留下痕跡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銅雕,表面卻比較精細失蠟法能鑄造各種形狀和有特殊裝飾的器物,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銅雕是沒有任何范痕的。后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造成后所顯示的痕跡,甚至會使人誤認為范線怎樣從殘留物判斷銅雕的真偽?商周銅雕由于塊范拼合,事實上不能保持精確的平衡在內范、外范之間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銅雕器壁的厚薄不勻,或者產生重大的鑄造缺陷。
為控制器壁的均勻和作徽校正,商周時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塊銅片墊在內外范之間,使內外范之間的空隙保持穩定和均勻,提高鑄造質量這在早期的絕在多數銅雕上都是可以到的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蔽墊片的合金與原器成分不一定相同,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