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經幢的出現,其最先并非是采用石雕的形式,所謂的幢就是指在佛像之前供奉的一種竿柱,最先是用珠寶以及絲帛等加以裝飾。這是一種佛教小品建筑,在上面會有一些經文記錄,用于佛教信徒們的念誦和傳播。這種幢的雕刻是從中國的中唐以后開始流行,成為中國佛教建筑中典型的代表。
幢在佛教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唐之后開始有了這種幢的供奉信仰,并開始作為主要的佛教建筑而雕刻供奉這種石雕幢的主要作用便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之利益供養,有著重要的佛教文化寓意石經幢是宗教紀念性建筑物,形式從單層逐漸變為多層,雕刻也日益華美石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有的以石雕須彌座與仰蓮承托幢身石經幢身上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幢頂裝飾比較復雜,通常由寶蓋、仰蓮、寶珠等組成,是展示石雕工藝的重點部位從石幢早期到后期的發展趨勢來看,其總體造型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作為主體部位的幢身一直是六角或八角形,變化不大,而幢頂和基座往往采用不同的形式,使石經幢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成為佛寺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由絲綢做成的傘蓋狀制品,頂上裝著寶珠,又稱幢幡由于印度佛教的傳人,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人,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