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猴路位于浚縣大伾山西側,建于。該路下起大伾山伾浮路山門,上至大伾山廣場,全長195米,寬5米,為青石臺階路面,共7級163磴。“163”,根據諧音,寓意“一路山”之意。猴路兩側分別設青石望柱欄板。望柱254根,柱頭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猴像,它們或蹲或坐,或跑或跳;有的抓耳撓腮,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左顧右盼,有的托腮凝思;個個憨態可掬、惟妙惟肖。
欄板石250塊,線刻猴子嬉耍圖案,共計1986只猴子,數字代表著建設年代,所有猴子系浚縣著名民間藝人張希和設計,屯子鎮鄭廠村張學英、張金武組織雕刻安裝說起石雕了,浚縣石雕石刻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盛行于唐、宋、明、清,是豫北石雕石刻的發源地北京故宮、開封龍亭、南京中山陵、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歷史博物館都有浚縣屯子鎮的石雕產品在鄭廠村西發掘出土的漢畫像石,其精湛的圖案雕刻刀法,就是對屯子悠久的石雕石刻文化的最好證明修建南京中山陵時,鄭廠村50多名藝人在南京雕刻達一年之久;南京中山建國大綱,長江、黃河源頭標志碑,唐古拉山山口標志碑也出自鄭廠石雕藝人之手。全國工藝能手云集北京,在東郊大理石場參加雕刻比試,他們出手非凡,譽滿京城,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為湖南瀏陽市生產的“十二生肖坊”工程榮獲國家魯班獎,并被瀏陽市申請為專利產品,浚縣石雕城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浚縣石雕石刻業歷史悠久、名家輩出,能工巧匠曾參加過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多處著名建筑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產品有牌坊、獅、羊、碑等50余種,遠銷國內外浚縣石雕是歷史悠久的漢族雕刻工藝品它遺存豐富,有存東漢畫像石,后趙大石佛,唐代千佛洞、宋代蟠龍巖、明代恩榮坊,清代作品留有數十處。這些作品形態逼真,各代風格迥異,獨具特色,藝術價值很高目前石雕匠人擅長制作石人、石馬、石羊、石猴、石獅子等工藝品,石獅子具有典型的民間風格,曾在廣交會上展銷、頗受歡迎。
元明時期,儒商始祖端木子貢故里河南浚縣的特產花斑石即被皇帝視為奇石選作貢品,成為皇宮和帝王陵寢的建筑石材而被大規模開采浚縣石刻和石雕的歷史可追溯到前,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石刻和石雕藝術的源頭浚縣的后趙大石佛、北齊造像碑、唐代千佛寺、明代恩榮芳、歷代碑碣和摩崖,以及南京中山陵、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無不閃耀著浚縣勞動人民的智慧光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