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石雕由于體量、材料和題材內容的特點,雕刻技法和加工程序與建筑石雕不盡相同,但更為精細。并且在觀賞石雕的各個流派之間,其加工程序和雕刻技法也互有差別。觀賞石雕所用材料多為名貴石材,或不易采伐、或數量稀少,因此,選料是整個創作過程中十分關鍵的步驟。這里著重介紹因色取巧法和依形布局法的選料原則惟妙惟肖的雕刻藝術將為你的別墅增色不少比如石雕麒麟、石雕貔貅、石雕獅子、石雕大象等都有很好的吉祥寓意。
因色取巧法是觀賞型石雕創作的關鍵它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類似型,一是對比型。類似型是在色彩豐富多樣、質地優良的石料上做文章,盡量利用石料的本色,還原雕刻題材的真實顏色,充分發揮石料天然顏色的優勢來表現主題,以凸顯石料本身的特點對比型是指在整塊石料中只有一個亮點時,恰如其分地利用這一突出點,雕刻出與主體相關的另一物體,形成整件作品對比效果,以此突出主題、烘托氣氛,增加趣味效果。
這些方法都需要憑借藝術家的創作經驗和豐富聯想根本是要了解石料的基本色彩,從中選出主色調,而這個色調應當是最鮮艷、最潔凈的一點,在雕刻時其他色彩都為這個中心色服務取色時對石料顏色的利用必須遵循“有取有舍”的原則,分出主次,使整件作品中要有俏色創作時從選中作為主題的中心色人手,打出題材中主體的輪廓,圍繞這個主體輪廓,再擴展到與內容相關、與畫面連貫所能利用的其余色彩,用多少取多少對于好的色彩,盡可能多留。
尤其是壽山、青田、巴林等石料中凍石的構思、雕刻要注重這一方法,如高粱的穗頭、葡萄的珠粒等依形布局法是根據石料自然形狀進行構思和布局,取勢造形、隨形變化這一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料,減少浪費,同時可以啟發作者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想象力,使石材的自然形狀與現實生活中形象之間產生聯想,這一方法常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嶄新的、美的形態依形布局法必須從題材內容出發,巧妙地利用石料形狀進行布局造型,隨著石材的形狀作構圖的變化。
尤其是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相貌不端”的石料,經常深藏了最豐富的造型因素,容易引起藝術家的藝術思維和聯想,觸發創作靈感雕刻石材形狀多種多樣,依形布局的方法也隨之靈活多變實施依形布局法的方法是:可經過觀察思考后,胸有成竹,直接動手造坯;或在石料上刻劃形象線條后再敲坯;或根據石形和構思設想現畫出設計草圖;或事先捏個泥坯設計稿,這樣把握性更大些雕刻前準備工作在進行雕刻之前,還要做的工作是準備工作臺,一般工作臺有兩種樣式:一是單人式,規格為高75厘米,長80厘米,寬40至50厘米臺面前沿貼一條5厘米的硬木,作為雕刻作品的襯墊。工作臺四腳相連的橫檔離地面25厘米,工作時腳踏橫檔,膝蓋正好與臺子檐木下邊等高,這樣便于操作工作臺還配有抽屜存放工具另一種工作臺俗稱“圖書凳”。短的供單人使用,長的兩人或更多的人用。這個臺子高55厘米,寬40厘米。
臺面用硬木或松木制成,厚度5至6厘米這種“圖書凳”是石雕之鄉沿用了幾百年的傳統工作臺。
掌握鑿法是進行石雕創作的基本功民間藝人們在使用鑿子進行雕刻的長期實踐中,有深刻體會,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將用鑿技巧歸納為“敲、戳、鏤、鏟、刨、圓、正、反、角、橫、直”11個字:敲,又叫“敲坯”、“砍坯”,即用榔頭砍鑿石料坯;戳,除敲坯外,其余用鑿都叫“戳”,是打坯的第二步,作用是繼續戳去坯料的多余部分,減少體積,使作品形體不斷顯現出來;鏤,即戳空作品內部的各個層次和景物的后壁,鏤是石雕的關鍵手法;鏟,是修坯的一種常用鑿法,一般用于作品外層、平面或較寬闊部位的修整;刨,使用寬鑿對平闊部位進行修光平整;圓鑿,使用圓鑿修理凹槽、內壁、人物、動物的肌股等部位的技法;反鑿,使鑿子鋼面在上、磨撇面在下對石料進行戳刨的技法,多用于凹凸不平的部位、深進的層次和浮雕的起地,如人物的臉部、花卉的開花瓣、山水石崖皺法等;角鑿,是依鑿口的一角單邊戳刻,如剔坯、刻出作品輪廓、圖案線條等;直橫鑿是在雕刻時會遇到類似木紋似的東西,采用直橫鑿的方法可以避免畫面線條崩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