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篆刻歷史始于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統一推廣使用小篆,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后世代相襲,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由于古代篆刻皆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至元朝王冕開創花乳石材刻印之后,石材的篆刻歷史才翻開了第三頁。由于石材的篆刻與印章關系十分密切,所以石材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都寫在印章的印面上。
明代文彭首創書法鐫進印章旁款,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風格雄健,風靡江浙,自成“浙派”其后,鄧石如又以書入畫,將刀法與筆法融為一體,一變秦漢印藝風貌,人稱為“鄧派”至清末,趙之謙吸取當時出土的秦漢泉、洗等銘文入印,別開生面民國時吳昌碩在漢印及前人的基礎上熔詩、書、畫、印于一爐,渾術靈勁,氣勢磅礴。后來黃牧甫又直追秦漢,取法權量、詔版,刀法銳利,還有湖南的齊白石、福州的陳子奮等都是篆刻名家在中華文化傳統中篆刻藝術占有重要地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以篆文刻成至于名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為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篆刻特別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采用哪一種篆書,根據印面的布局而定。通常情況下,以朱白相間,出神入化者為妙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鑲嵌鑲嵌又稱屏雕,屬于小件浮雕的范疇。
在中國以金玉珠寶作為飾物的鑲嵌歷史十分久遠,但鑲嵌與石雕結緣則始見于清初而把壽山石雕鑲嵌在別的初托物上,并形成一種技法,卻是20世紀代,為壽山石雕“東門派”傳人林壽堪首創其具體做漢是把不同顏色的壽山石片,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圖畫進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圖稿把它鑲飾在漆器的屏風、掛屏、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壽山石鑲嵌的制作程序分別設計、雕刻和粘貼三個步驟。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個部分,二者必須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畫稿確定后,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后再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的質料與色彩的石片選材時不僅要有整體觀念,合理配料,還有注意通過自然石色的绔比作用,使畫面更加耀目多彩。
雕刻時,先將分解圖紙貼于石片上,按圖鋸坯遇到與前景交接之外,便要留出適當的余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鑲嵌的雕刻方法與高浮雕略同,只不過分解進行而已,但景物隆起的邊沿和側面要稍向內斜,以使作品更富窨感和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