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環島路上,您一定見過這樣“一群馬”:神采飛揚,英氣勃發。只不過,它們的美是凝固的,它們還有一個意義深遠的名字——永無止境。這組群馬雕塑,細心的你曾數過一共有多少匹嗎?告訴你吧,在廈門有三組群馬雕塑,每組33匹,一共是99匹。三組群馬雕塑,分別位于觀音山、五緣灣和集美大橋北橋頭。
馬兒逆風疾馳,從島內奔向島外,富有沖勁的昂揚姿態,飛奔出“跨島戰略”的如虹氣勢99匹馬,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底,廈門路橋景觀藝術有限公司著手組織創作奔馬群雕,時任副市長、現任市政協副主席的潘世建很重視在馬匹數量上,選擇“99”這個數字,與環島路馬拉松群雕的數字一樣,而且命名“永無止境”,也與馬拉松群雕的“永不止步”相呼應。據說,因為廈門很難見到真正的馬,一些參與創作的人員只能憑想象手繪奔馬圖,結果要么比例不對,要么姿態別扭專家看了,調侃說:“這畫的哪里是馬呀?”為了逼真地捕捉到馬的動態,,創作人員到內蒙古草原實地采風,到軍馬場仔細觀察馬匹的形態、姿勢,了解馬兒的肌肉、骨骼,并感受馬兒的氣勢。
從內蒙古回來后,真正的創作開始了一幅幅手繪稿上,馬兒或引頸嘶鳴,或昂首佇立,或前蹄奮揚,或騰空而躍邀請來的專家和領導,最終確定了其中99種姿態手繪稿確定后,先做成泥稿小樣,之后再制作成雕塑。這一環節要求較高,不僅要1:1還原馬的真實形態,還要體現姿勢、鬃毛、肌肉等細節,形像更要神似。雕塑用的泥,是專門從龍海運來的,一匹馬幾乎要用掉一噸泥泥稿確定后,最為關鍵的是翻玻璃鋼模及鑄銅環節,這直接決定了雕塑的成敗。廈門路橋景觀藝術有限公司一名主創人員說,最后成型的馬,每匹重達二三十噸,現場安裝時還用上了吊機永不停息的沖勁這組雕塑的命名,具有很深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