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鑄銅雕塑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題材的廣泛性中國雕塑的題材相當廣泛,從全書的敘述中可以看到,人物、動物、自然山水、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生活場景、樂舞戲劇表演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表現內容。在西方雕塑中,人始終是雕塑的中心表現對象,在古代西方雕塑中,人的形象占去絕大部分數量,在理論上,也自覺將人的形象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中國雕塑則不同,動物形象相對占去較大比重,特別在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動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藝術上更要成功所以中國雕塑在題材上,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樣突出,盡管從總體的絕對數而言,中國雕塑中人物還是最多的,但相對不那么特別醒目二、雕塑功用的社會功利性就雕塑的社會目的和作用而言,中國雕塑總是和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以及宗教、宗法、倫理、喪葬等社會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的中國雕塑強烈的社會功利色彩使得紀念性雕塑得不到更大的發展,雕塑作為一門藝術的審美功能基本上被掩蓋或淡忘了,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雕塑常常等于神像或泥娃娃這樣便影響和削弱了雕塑應有的社會地位和作用,這對雕塑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障礙。
事實上,中國雕塑發展到現代,在藝術領域,其悠久的傳統已經斷裂,在雕塑的教學和創作中一般是以西方的雕塑觀念和語言形式來進行的出現這種結果,與傳統的中國雕塑其功用過于狹隘以致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不能說是沒有關系的三、藝術表現的寫意性中國古代美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講究傳神、以形寫神,其要旨是要挖掘和表現對象內在的美其中寫意就是表現內美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國雕塑上這種寫意性的特點也十分明顯,它的表現是多方面的。
中國雕塑不管是表現人物還是動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現對象在外形上的酷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確在一些時代的雕塑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雕塑也具有很高的寫實能力,在造型上做到與對象酷肖和精確也并不困難,但許多時候并沒有這樣做,中國雕塑在總體上不求對表現對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細致的刻畫,而是突出重點,力求把握對象的內在精神例如漢代的《李冰像》、《說唱俑》,如果拿嚴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遠不夠準確的,然而就表現人物的神采和意蘊而言則是相當成功的四、表現方式和手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在西方人的觀念中,談到雕塑,更多是就獨立圓雕而言的圓雕的確也在西方雕塑中是最典型的。中國雕塑在空間形式上則更為靈活多樣中國固然也有十分精采的典型的圓雕,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圓雕更注重正面效果,許多石窟和寺院的雕像常常背靠壁面,不做面面觀的審視。既使是可做面面觀的陵墓儀衛人物常也是正面雕刻細致、背面簡略、概括,如果拿西方圓雕定義來界說,常會有削足適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