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生活,原本只是萬千匠人日常的縮影,平穩,安靜,鮮少受到關注。但傳承非遺的使命感驅動下,他們拿起手機、相機,將鏡頭對準自己,借助抖音電商向大眾傳播非遺技藝。從創業者到核雕技藝傳承人須培金今年67歲,是光福核雕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她的家鄉位于舟山村,是太湖邊的一個小村落,世代以做核雕出名,19歲的她進入當地的雕刻廠當學徒當時和她一同在雕刻廠的,還有她日后的丈夫周雪官在這之前,須培金和周雪官對核雕都沒有太多了解。進廠之后先有一段時間的學徒期,要先進行審美及手法技能的培訓。師傅手把手地教,得到師傅認可的作品才能放在市場上銷售須培金家庭早期從事繪畫及刺繡工作,從小對構圖及色彩耳濡目染的她早就奠定了良好的美術功底,學習起來駕輕就熟。
當時一件核雕僅售幾毛錢,廠里的職工計件結算工資,薪資僅僅只夠溫飽長期低頭作業導致職工們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頸椎病和腰肌勞損,在閃爍的燈光下精雕細琢,也導致工人們普遍老花眼也比一般人要早得多上世紀代,雕刻廠因為效益不好而解散,處于人生壯年的須培金和周雪官雙雙失業做核雕辛苦且清貧,那時正值改革開放,遍地都是“淘金”的機會,跟須培金一起做核雕的同事們紛紛另謀出路,轉行去做別的工種。
須培金不肯,她和丈夫以及雕刻廠一同做工的20多名小組成員一起回到舟山村,創辦橄欖核雕工作室,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說是工作室,實際上條件非常簡陋,幾平米的小房間,一張桌子,一盞燈,幾把刻刀,一把橄欖核,差不多就是全部家當了那時候核雕市場行情低迷,幾天時間精心刻出來一個作品,只能賣幾塊錢早期核雕技藝因為收入較低,一度成為被人看不起的職業。有鄰居嘲笑須培金、周雪官夫妻倆“腦子不太靈光”,“種地都比刻核賺的多”。夫妻倆只是笑笑不回應失業之后的幾年,須培金一行人確實過了幾年艱難日子核雕市場行情低迷,賣不了好價錢,想要謀生就只能以量取勝。好在須培金和丈夫在雕刻廠學得一手好手藝,核雕水平屬于業內佼佼者,核雕的銷量還算不錯,才得以勉強糊口。
盡管收入水平不盡如人意,但憑借著對核雕的一腔熱愛,須培金一行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核雕,直到現在如今須培金、周雪官夫妻倆已經年過六旬,依舊每天在臺燈下精雕細琢,奮斗在核雕制作的第一線,為非遺傳承身體力行而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父母的衣缽,接過了傳承核雕的接力棒,持續在行業內發光發熱進入21世紀后,核雕市場迎來春天,須培金、周雪官的核雕作品,一個可以賣到幾萬到數十萬的價格。這是對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的回報,核雕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核雕文化的傳承,成為了須培金最在意的事。
在家鄉舟山村,她和丈夫陸續收了幾百位學徒,而且都是免費的在須培金和同行們的帶動下,舟山村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核雕第一村,全村大約有4000人從事和雕刻有關的工作上半年疫情嚴重,以往熱鬧的舟山村門庭冷清,核雕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須培金又像剛失業時那樣,積極開動腦筋謀出路,她想到了年輕徒弟們愛玩的抖音。聽徒弟們說,抖音上對非遺項目和手藝人有扶植計劃,對推廣核雕文化和產品大有幫助,須培金就馬上開通抖音,以60多歲的“高齡”加入到年輕人之中。
她和幾個徒弟拍起了劇情短視頻,展示核雕手藝人日常的工作在抖音上,須培金是一個和藹與嚴厲并存的老太太形象,拿著一個錘子,到處檢查徒弟有沒有在認真雕刻、水平練得如何一旦發現不滿意的作品,她就舉起榔頭,鐵面無私地大喝一聲:“不行,重做!”,然后毫不留情地把不合格的核雕敲碎須培金的徒弟稱,事實也確實如此,師傅對他們要求嚴格,人物的頭身比或是神態不到位,也許外行人看不出來,但須培金都會要求他們重做除了拍視頻,須培金還充分利用抖音電商帶貨的功能,開起了抖音店鋪,線上售賣核雕產品,為非遺好物“代言”。
以前,別人想買她的作品,要么跑到舟山村找她,要么需要在古玩販子手里仔細甄別真假;現在須培金在抖音上真人出鏡,直接認證“須培金核雕工作室”的抖音店鋪,不僅方便買家購買,也為自己的核雕拓寬了銷路為推廣非遺文化,篆刻大家直播授課“見證奇跡的時刻!”蓋好印泥打出印花,揭開一瞬間,王臻總會大聲念出這句口頭禪王臻,篆刻大家,生,江蘇徐州人29歲的時候,他從全球2000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西泠印社最年輕的社員之一。這對于29歲的王臻來講,是無上的榮耀。在后來的幾年,王臻還拿到了國家級書法、篆刻藝術等大獎,還擔任過國家發改委價格認證中心專家迄今的篆刻生涯,王臻創作的印章數量已達四五千方,出版有《鐵齋藏古璽印》,參與編輯《中國民間書法精選系列》、《中國篆刻集粹系列》、《中國篆刻聚珍》等早在8歲,王臻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
,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書法作品,后來開始在各大青少年書法賽事中屢屢獲獎父親看到了他在藝術方面的天分,便為王臻物色了當地一位鄉賢,專門輔導王臻書法,并決意幫助兒子將這項興趣發展下去王臻在高二那年明確了自己的藝考之路,,他順利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學習。十年后,西泠印社舉辦創立110周年“百年西泠·金石華章”國際篆刻大型甄選賽,王臻從2000多名參與者中脫穎而出,摘取桂冠對學習書畫的年輕人來說,西泠印社無疑是神圣的藝術殿堂,29歲的狀元王臻成為了當時社里最年輕的社員之一在篆刻風格上,王臻自稱“并非保守派”。
他衷于嘗試新鮮事物,總能把握流行趨勢和熱門走向,做到入古出新在非遺推廣上也是如此,在視頻化內容生產大行其道的當下,王臻借助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將相對小眾的篆刻工藝向大眾普及,一個“拓邊款教學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視頻中,王臻從材料準備開始,一步一步教授怎樣“多快好省”地完成印章邊款的拓印這個原本只是內部教學的視頻,不經意間流傳到了網上不少篆刻家雖刻印刻得好,但在拓邊款上卻是“苦手”,很快,這款教學視頻成為了網紅。直到現在,有些學生還會說“王老師,拓邊款我還是在網上跟您學的。”這樣的教學模式給了王臻啟發,于是在直播剛面世的時候,王臻就率先成為了主播。
在直播中,王臻現場示范篆刻技法,講授書法篆刻史剛開始直播,觀看王臻篆刻的人并不算多來直播間里看他刻印的,也大多是學習書法、篆刻的學生,或者認識王臻的篆刻圈內人王臻心里也清楚,篆刻和日常生活距離很遠,有專業門檻,讓普通人難以接受。后來王臻開始嘗試篆刻更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在一段短視頻里,他結合抗擊疫情的時事,為鐘南山院士篆刻了一方“請戰”印章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表達他對鐘南山院士和醫護人員們的敬佩之情。
王臻還將篆刻與古裝劇熱點、國慶獻禮相結合,觀眾關心什么,他就刻什么,甚至還用剪刀為“乘風破浪的姐姐”雕了一方印章慢慢地,王臻直播間的年輕人多了,他還把自己篆刻印章的印花送給直播間里的網友,變著花樣增加互動感王臻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直播間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篆刻藝術,也想幫助其他創作上尚有余力的篆刻、書法創作者,乃至玉雕、制筆、制墨、制硯等姊妹藝術創作者一起囊括到自己直播內容的矩陣里,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雕刻世家的第8代傳人:從學習到創新劉華,著名銅鑲嵌藝術家、杭州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出身于木雕世家,是家族的第8代傳人盡管家里祖祖輩輩都從事雕刻技藝,但早在20多年前,劉華與雕刻并無任何交集劉華并非科班出身,最初接觸雕刻是在大學畢業后,當時的想法也僅僅是“為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
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也許是有遺傳天賦,劉華剛一接觸雕刻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門傳統藝術他先后跟著爺爺和父親當了幾年學徒,學到許多外人所不知的木雕工藝經驗一次偶然的機會,劉華接觸到銅雕刻工藝銅雕藝術中所表現出的造型、質感、紋飾之美,深深地吸引到劉華,他發現銅雕與木雕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于是便開始了對于銅雕工藝的潛心追求。在不斷學習與創作之中,劉華成為了銅雕工藝領域的佼佼者銅雕工藝品富麗堂皇,凹凸有致,也讓他的藝術展現有了別樣的光彩。
在銅雕領域做出一番成績的劉華,卻從未忘記家族傳承數代的木雕藝術,他發現將“銅”與“木”兩種材質結合起來,既可以繼承手工精細打磨鍛造的傳統,又能創作出剛柔并濟、韻味獨特的藝術品他潛心研究,創造出了銅雕刻與木雕刻融合的銅木雕刻藝術傳統的銅雕作品價格昂貴,而木雕作品卻難以保存,將二者結合,打造出貼近平凡百姓生活的作品,更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人來了解銅木雕刻,這便是劉華創新的根源銅木雕刻作品工藝復雜,有的作品從測量、打磨、切割、漂洗、著色……需要35道工序,其中有些工序完全可以交給工作室其他伙伴,但劉華追求完美,他要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