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銅雕像即是鬼神像,天龍八部系指天、龍、夜叉、乾闥、阿修羅、緊那羅、摩喉羅迦。天是天從的簡稱。在我國石窟造像中很早就出現了天部的形象,以后又不斷變化。云岡第8窟窿門兩側,雕出了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和騎金翅鳥的鳩摩羅天銅雕佛像,在四川廣元皇澤寺第6窟八部中,天的形象是一個武士的天王銅雕佛像。
龍是龍眾的簡稱,與中國龍有相似的地方龍部有八大龍王,云岡第11窟頂上有這種形象八大龍王中以難陀、跋難陀最為著名,云岡第10窟的窟門上有二龍王交纏的銅雕佛像雕塑像,即是表現此二龍這二龍的表現形式沿續時間很長,在敦煌第158窟唐代壁畫中的龍已人形化,但頭上戴的冠上仍有一龍。夜叉意譯“惡鬼”傳說此鬼面目猙獰,能騰飛,能土遁,還常傷人。夜叉又分地夜叉和飛行夜叉二種如云岡石窟中常見的塔最下層怒發上沖、形似鬼怪的杠托人像,即為地夜叉。云岡第7、8窟前室窟頂,刻出飛行狀手托蓮花或博山爐的天人,這是飛行夜叉。乾闥婆就是音樂神,它演奏的音樂威力極大。
在普陀山普濟寺中的乾闥婆形象,頭戴八角冠,左手執笛,右手拿寶劍阿修羅梵文音譯“阿修羅”,意譯“不端正”、“非飛”等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位惡神,曾與帝釋天激烈作戰,后成為釋迦牟尼的護衛龍八部之一許多石窟的門兩側,雕出三頭六臂或八臂,雙手持日月的形象,即為阿修羅王。阿修羅作為守護神,出現于云岡石窟第6、7、9窟的壁畫及天井上為銅浮雕像形式,三面四臂或五面六臂,持日月或弓矢,上身裸露,形式較為自由。甘肅北石窟寺佛洞有北魏大型雕塑像。隋唐以后,多出現在密教寺院中,造像日趨華麗,且相貌繁多,材質多樣化,有用銅質制成銅雕佛像。
迦樓羅意譯“金翅鳥”源于印度神話時代的金翅鳥,人身鳥頭,有時全身鳥形為佛的護侍相傳它兩翅相距三百三十六萬里,住于須彌山下層,靠食龍維生。在石窟寺龕頂多出現此雕塑銅雕佛像。云岡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頂端有各種迦樓羅浮雕銅雕佛像,形象古樸生動,形態自由舒展。敦煌158窟的唐代壁畫中,金翅鳥被人形化,變成了頭戴鳥冠的武士形象居庸關過街塔門口上方一鳥形浮雕銅雕佛像,是元代迦樓羅的代表作。緊那羅歌神,相傳是能歌善舞的女性,嫁與乾闥婆為妻普濟寺的緊那羅形象是馬面或鹿面,半裸體,手中持樂器。
在石窟中常見的伎樂、歌舞天人,應是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