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龍柱:龍柱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寺廟龍柱的發展久遠,在風格上可看出時代特色,一般來說早期的龍柱柱徑較小,雕工較樸拙;愈到近代龍柱愈粗大,雕飾亦趨於繁麗。石雕龍柱的樸拙期: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龍身與柱身結合為一體,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圓柱,周圍綴以少數的淺雕云朵,雕刻風格樸拙。
石雕龍柱的圓融期:清中葉,以圓柱盤單龍為主,不過八角柱體開始出現龍身與柱體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開始脫離柱身呈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雕刻不過度強調細節,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石雕龍柱的成熟期: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圓柱,但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柱徑較粗,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連龍鬚及鬃毛都脫離柱身呈漏空狀,龍身間裝飾增多,除云紋外,還有人物、花鳥及水族等,細節雕刻精彩,動感十足,其高明之處在於不論龍身怎麼盤繞,柱體的線條上下仍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