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收藏范圍不斷擴大,有些過去大家不太關注的藏項,也漸漸引起注意,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磚雕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國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載負著傳統文化,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傳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為了廣大讀者和藏友的需要,我們特邀林槐先生撰寫了一組有關磚雕的入門文章,題為《話說磚雕》,望廣大讀者關注。
同時本報為了與廣大讀者藏友進一步溝通,決定開辟互動平臺,請讀者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我們將聘請相關專家予以解答磚雕,一般為建筑構件,用鑿和木錘在水磨青磚上鉆打雕琢出各種人物、花卉、風景、動物、書法等圖案,用在建筑不同的位置進行裝飾種類有浮雕、透雕和線刻等但也有用作文玩的比如用瓦當的背面或用秦磚雕鑿成硯臺,用故宮大殿鋪地的“金磚”雕刻花紋做成桌面等,但磚雕用途還是以建筑用為主,一般配合石雕、木雕用在建筑的不同部位。磚雕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周秦,磚瓦已是當時宮廷建筑的重要材料。秦代的磚上盛飾浮雕紋樣陜西咸陽一帶曾出土過秦代的空心大磚,上面飾以龍紋、鳳紋等浮雕,亦有繪畫式的山林狩獵等細線浮雕不過這些磚雕都是利用陰模壓印的。
兩漢時期常見的磚有兩種,一種是鋪地的方磚,表面雕刻幾何圖或吉祥文字;另一種是建筑物或墓室壁面上的圖像磚,即畫像磚畫像磚既是建筑結構的一部分,又是一種室內裝飾。戰國已有生產,秦代得到發展,兩漢時期達到鼎盛表現形式為陽刻線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相結合,一般用木模壓制,亦有直接刻在磚上,有的還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長方形等幾種,多數為每磚一個畫面;亦有上下分為兩個畫面的,內容有割禾、制鹽、采蓮、七射,以及飲宴、歌舞、百戲、車馬出巡、神仙故事等。
構圖富于變化,造型簡練生動畫像磚大都發現于四川的東漢墓中,河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南朝墓中也有發現,但常用小磚拼成、個畫面,內容多人物和裝飾圖案等后代園林建筑等也用畫像磚,大都是浮雕和圓雕的結合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兩代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發展。所用磚瓦;在紋飾方面,與以前的秦代相比,卻大有遜色唐代建筑用磚,以蓮花、葡萄紋最為多見。唐代磚雕比較突出的是年河南洛陽發現的修定寺塔。塔身是用預先設計的花紋圖案雕磚連續鑲嵌而成。
圖案紋樣作如下安排:位于塔檐以下四壁,為一排天幕、華繩、流蘇間以蓮花,其下則構成為豎菱形,作魚鱗式排列,每一菱形內的紋樣又有多種變化,如人物、動物、花卉等人物中有武士、童子、舞人、胡人、力土和不屬于佛教的真人、仙女、魔師;動物中有象、獅子、龍、虎、鞍馬等等,每一個菱形內的圖像都不相同而這些人物、動物,都有繁復的卷云相襯托,形成整個壁面光彩絢麗、燦爛奪目的效果另外,在塔的南面,有拱形塔門,門左右的護法金剛力土和青龍白虎等,也是雕磚鑲成;而在塔的四角,各有一根花磚砌成的立柱。
像這樣的鑲磚花紋塔,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很少見到的宋代的墓磚雕刻較為普遍,這種磚雕技術與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磚雕為浮雕,或半圓雕的人物,鑲在四周墓壁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河南偃師出土的雕磚4塊,所雕題材為婦女廚下勞作,如烹茶、洗滌、剖魚、梳發等,對于每個人不同的服飾妝扮和動態表情都有很細致的刻畫;雕刻手法簡潔,頗富有民間風趣宋代磚雕藝術較有代表性的是年在河南禹縣白沙鎮出土的幾座墓葬其中一墓在墓室磚壁上雕有墓主人夫婦的浮雕像,所有的桌椅器物也都和人物同樣雕出,并凸出墻面,而背后的侍從人物和帷幕等背景陪襯,則是用繪畫表現。
這樣,既使凸出的事物給人有一種真實感,而且對于所表現的人物的主體也有了明顯的區別,使得主體更為突出在同一墓后室的正壁,雕有一個寬闊的雙扇假門,門扇半開,浮雕出從門內探身外窺的便裝侍女一人,僅露出窈窕的上半身,顯得格外動人這種婦女半啟門探身窺視的雕像,是宋元雕磚中常見的表現世俗生活的題材之一宋墓的磚雕在北方各地相當普遍,雕刻題材多數是反映現實生活,除河南外;山西、甘肅、寧夏等地也有出土。宋代以后,具有民族傳統的磚雕,在一般民間建筑上仍然很發達以明、清兩代的磚雕最為精巧。
元代繼承了宋代傳統,也盛行在磚建的墓室中施以雕磚裝飾明、清兩代的磚雕遍及各地,以北京、天津、陜西、山西、河北、江蘇、安徽、廣東、江西等地保存最多。
瓦當和漢畫像磚磚雕工藝一般分窯前雕和窯后雕窯前雕:即在尚未入窯燒成磚的土坯上進行雕刻,其優點為具有如木雕般的豐富層次,線條較為自然圓滑,惟因窯燒過程,土胎加溫以力壓擠土坯,圖案邊緣較平滑,但稍向上隆起變形,不利于大塊面之拼組,磚色亦難掌握,拼圖畫面無法完整窯后雕:在已燒成磚的成品上,以小鑿子慢慢雕花,其優點為沒有窯前磚雕的缺點,其缺點為線條較為生硬,只能作淺浮雕,且圖案邊緣有鑿子的痕跡,同時較耗工磚雕作品線條剛直有力,可惜因不易制作,故數量不多磚雕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陜扶風、岐山縣內的周原遺址,這里東距西安一百公里,是周人滅商的國都。周原遺址東西長約五公里,南北寬約三公里,其內分布著大量西周建筑、墓葬、制銅和制骨作坊等遺址。
在這里發現了較多飾紋瓦當,直徑一般在——25厘米之間,間飾弦紋、重環紋等其制作流程大致是先制成圓形瓦頭,然后再在其上以泥條盤筑成圓筒體,形狀近于水桶,再以細繩勒割為兩半即成當面的紋飾是全瓦制成手工刻繪的,這與后世瓦當以模范制作的方法頗不一樣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磚雕重環紋亦是西周中晚期青銅器上的一種最常見的紋樣。漢畫像磚,可以說是磚雕的一個藝術高峰。漢代注重厚葬,因此很講究墓葬內部的裝飾,留下了豐富的實物與研究資料。入門者可參考如下著述:傅惜華《漢代畫像全集》,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年印行。
段拭《漢畫》,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年版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文物出版社年版夏亨廉、林正同《漢代農業畫像磚石》,中國農業出版社年版顧森《中國漢畫圖典》,浙江攝影出版社年版。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文物出版社年版。上述著作中,包括漢畫像磚的發現和研究簡史、漢畫像石、磚的區域分布和產生的社會背景、漢畫像的藝術表現手法、墓地祠堂畫像石、磚,地下墓室畫像石、磚之間的關系等。
根據段拭《漢畫》的研究,漢畫可以歸納為六類:一是縑帛畫,二是宮殿壁畫,三是墓壁畫,四是器物上的裝飾畫,五是石刻畫像,六是磚畫像第三項實際包括了墓壁畫像、石刻畫像和磚刻畫像三種,因為這些畫都是刻在磚石上面,故可以歸為一類還因為這類畫像出土最多,涉及的范圍最為廣泛其中發現最多的是在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等地這些地方都是當時最為富庶區域。隋唐五代的磚雕隋、唐、五代,尤其是隋唐兩代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空前發展。所用磚瓦,在紋飾方面,與以前的秦代相比,卻大有遜色。唐代建筑用磚,以蓮花、葡萄紋最為多見。唐代磚雕比較突出的是年河南洛陽發現的修定寺塔修定寺塔位于安陽市西北35公里清涼山塔高16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
清末年間,修定寺已經毀掉,只留下唐塔殘高9.5米的塔身塔身是用預先設計的花紋圖案雕磚連續鑲嵌而成。從修定寺遺址和碑文記載來推斷,它并不是用來埋葬高僧骨灰和遺物的和尚塔,而是建于寺內中軸線上供人參拜的主體建筑。
單層方形的修定寺佛塔,用菱形雕磚飾面,各種形式的花磚計有塊,嵌砌面積達300平方米,沒留下一處空白上面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動物和以蓮花為主的圖案四隅亦裝馬蹄形團花角柱,兩側加滾龍攀緣副柱,自檐部起整個壁面如同覆垂的一幅華麗的大幅幔,每一菱格一個單元,圖案包括道人、菩薩、武士、童人、胡人、天馬等共有72種圖案紋樣作如下安排:位于塔檐以下四壁,為一排天幕、華繩、流蘇間以蓮花,其下則構成為豎菱形,作魚鱗式排列,每一菱形內的紋樣又有多種變化,如人物、動物、花卉等人物中有武士、童子、舞人、胡人、力土和不屬于佛教的真人、仙女、魔師;動物中有象、獅子、龍、虎、馬等等,每一個菱形內的圖像都不相同。
而這些人物、動物,都有繁復的卷云相襯托,形成整個壁百光彩絢麗、燦爛奪目的效果另外,在塔的南面,有拱形塔門,門左右的護法金剛力土和青龍白虎等,也是雕磚鑲成;而在塔的四角,各有一根花磚砌成的立柱像這樣的鑲磚花紋塔,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很少見到的這些雕像,形象生動逼真,實為不可多得的唐代磚雕藝術佳品從唐塔雕磚人物的形象來看,除了力士、飛天、胡人等形象外,還嵌有純屬道教的三清的形象,這“證據”說明當時佛道是合流的。到了宋代,墓磚雕刻較為普遍,不過這種磚雕技術與以前的模制不同,而是直接用磚雕為浮雕,或半圓雕的人物,鑲在四周墓壁上。下一節我們講宋代的磚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