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土一方水,養育了我祖輩,山丹丹紅艷艷,開得是那樣美,信天游唱不完,黃土地情和愛……”,王二妮的這首《愛陜北》唱盡了她的家鄉延安的無限美,也唱哭了無數在外漂泊的陜北游子,更唱出了所有陜北兒女想要表達的心聲,多么的思鄉、念鄉、盼鄉。
我的故鄉在綏德,它雖然沒有延安城那么氣勢磅礴,名聲顯赫,但其具有顯著的地理優勢,擁有氣勢恢宏的人文景觀,壯麗的自然景觀,這里人文薈萃,民風淳樸,這里歷史悠久,古跡眾多,這里是石雕故里、嗩吶之鄉、秧歌之城、民歌之地、剪紙之窗,是久負盛名的天下名州
從疏屬山看到的綏綏德的山、河、橋,互相交措,交相輝映,山擁著河,橋架接著河,城倚著山,靠著河,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河從城中流過,讓這座小城充滿了神奇的幻想,誘惑著遠道而來的游客,想要不斷去探索它,讓出門在外的游子們一直回首著,眷戀著,摯愛著綏德是山城,綏德的山形態各異,蜿蜒連綿,其中屬合龍山、疏屬山,最為有名合龍山的壯麗是要親自登上去才能領略到,喜歡獨自在雨后的清晨,乘著濃霧攀登,朦朦朧朧的,似在仙境,吸一口仙氣,神清氣爽,耳邊縈繞著清脆的鳥鳴,讓人不自主的張開雙臂,把這美景擁入懷中,登上山頂,壯觀的日出奇觀盡收眼底,不禁想要大聲吶喊傍晚,落日的余暉點綴著青翠起伏的山脈,灑在蜿蜒的大理河上,金光閃閃,山下農家的房屋影影綽綽,各家煙囪炊煙裊裊,氤氳著整個村莊,顯現出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合龍山合龍山也是道教之地,這里廟宇成群,有龍伏欲騰,虎踞將撲之勢喜歡相跟三五,成群結隊的上山燒香祈福,表誠意,上布施,索要平安符,拜拜如來佛祖,祈求保佑一家平安吉祥;拜拜財神廟,祈求保佑一家財源滾滾;拜拜文曲星廟,祈求保佑孩兒高中狀元;拜拜娘娘廟,祈求保佑自己早生貴子;還有慕名來求簽的,誠心的跪拜,祈求佛祖能保佑自己心想事成,更有許下祝愿,祈求保佑愿望早日實現。
疏屬山不同于合龍山,它坐落在城內最熱鬧、最繁華之處,被綏德城圍繞著,是游客來綏德必上之山,也是綏德人最常上之山,其中的“疏”有“雕鏤”之意,即此山如雕刻一般;“屬”有“連接”之意,即它連接周圍山巒,疏屬山屹立在無定河和大理河交匯處,像一名威武的壯漢,長久地守護著綏德城疏屬山若遇閑暇,叫上閨蜜,從北門坡的“永樂門”入城門一路慢悠悠的步行,經過紀念革命先烈的李子洲故居,誦讀著他的革命事跡,敬佩之心會油然而生路過散布著的獨具特色的窯洞四合院,密密麻麻的相互緊挨著,又被獨立的院門分割開來,鱗次櫛比的排列著,卻又錯落有致,石階板相對平整的一路沿升,體現了最古老的綏德民宅的布局,古樸厚重的墻壁,鏤空的花棱,更加突出了層次,顯得美觀別致永樂門繼續閑庭信步,山上更多的歷史人文景觀會激起人們無限的好奇之心,想要駐足品味,這里曾是綏德乃至陜北教育文化的源頭,有學宮、書院、師范、中學,是教育的殿堂,使得綏德文脈得以一代代的傳承延續,如今綏德聾啞學校,綏德小學依然發揮著它教書育人的作用這里有綏德地委舊址、子洲圖書館,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舊址,綏德革命歷史紀念館,展現了戰爭年代,全綏德人民保家衛國的壯志與豪情,書寫了革命先烈的光輝歷史,值得人們永久銘記革命紀念館這里有漢畫像石展館,充分展示了綏德石雕文化藝術的源遠流長,記錄著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勇敢的綏德兒女,堅韌不屈的品格,與努力建設美好生活的斗志,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漢畫像館另外,著名的秦皇子扶蘇墓及扶蘇祠,是為紀念秦皇子扶蘇長眠于此而修建,附于這座山不同凡響的意義這些承載了綏德太多的歷史的文化名山,使綏德聞名于天下從疏屬山的另一邊漫步下來,走入步行街,石墻上的“天下名州”紅色四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其不卓的深遠歷史,見證了綏德的歷史的變遷,也是綏德別稱“天下名州”的由來。
墻壁上鑿刻的不同時期、不同字體、不同內容的幾組文字則以另一種方式訴說著與綏德相關的古老或如新的故事石墻上的石刻綏德是橋城,城內有十二座大大小小的橋連接著綏德城的四面八方橋既是名州城的主骨架、主動脈,也是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綏德最出名的當屬千獅橋,它橫跨無定河,是連接綏德新舊城區的紐帶,更是北接包頭、南通西安、東連太原、西去銀川的樞紐。是綏德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綏德的名片無數次的從橋上走過,看著橋頭的兩只囧囧有神、極其威武的大石獅子,仿佛兩位威風凜凜的壯士在日日夜夜忠實地守護著大橋,迎接遠道而來的人們。
另一頭有南宋抗金名將、綏德漢杰出代表韓世忠雕像,在向人們傳誦著綏德先烈感人的歷史事跡橋上有涼亭,是綏德人民休閑的好去處,坐在下面下棋、觀光、聊天,很是愜意從橋上望去,無定河的水緩緩流過,滋潤著綏德兒女,幸福快樂的生活
亭子四周用石欄板圍著,欄板上雕刻著各種美麗的圖案,有:“鴛鴦戲水”“后羿射日”“猴子撈月”“花鳥蟲草”刻畫的出神入化,讓人賞心悅目……連同東西兩頭的涼亭,共雕有1008尊形態各異、寓意深刻的石獅子,《母子情深》,《風華正茂》,《如魚得水》,《激流勇進》,《喜迎曙光》……每一尊都與眾不同,不僅體現了人間的喜怒哀樂,也體現了綏德男子漢廣闊胸懷和遠大抱負,更體現了綏德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每個綏德人的驕傲
除此,清水溝橋南的由365塊石版畫組成的永樂大道千米畫廊,惟妙惟肖,永定橋東是摩崖石刻,壯觀豪邁,龍鳳橋、軍民橋、十九噸橋……,每座橋都有著它獨一無二的神奇的故事,因此石橋既是這座城的特色,也是這座城的靈魂千獅橋每當夜晚,一座座橋上彩燈閃爍,五顏六色,精彩紛呈,因為有了這些橋,生活中多了幾分情趣與韻味,多了些委婉與細膩,更多了些詩情畫意每天從這些橋上走,成了綏德人民的日常所需,因此也歷練了人們粗獷、直率、熱情、豪邁的性格綏德的河寬廣綿長,曾經無數次的游戲在大理河、無定河畔,像母親一樣的親切和藹的河,哺育著綏德兒女健康成長,是那么的溫柔可親,曾經可以在它的懷里肆意撒嬌,盡情玩耍
千獅橋、無定河但近年來,卻因為人們肆意使用的原因,導致其環境惡化,變得不再優雅,變得干涸,變得渾濁,失去原有的風采,也漸漸失去了為人民服務的功能,甚至發生災害當這一切惡果終由人類來買單時,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重新治理,重新保護,希望不久的將來,能以新的面貌帶給人們驚喜綏德石雕天下聞名,來綏德一定要見識一下綏德的石雕藝術在全城大橋上、石魂廣場、石牌樓……綏德石雕藝術品隨處可見,綏德人把石雕藝術展現得出神入化,揮灑到極致綏德的石雕技藝卓著,最著名的當屬號稱天下第一的石魂廣場的雄偉石獅,巨型石獅以唐宋石獅風格為主,同時融入明清風格,最高達19.5米,石獅的基座是石龜,獅子口就能容納十多個人,石獅體內建石獅博物館,館內以自然、人文、建筑、民俗和石獅相結合,展示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石獅演繹歷史。
石獅子從廣場步行一口氣直達山的頂端,一定會被眼前的壯觀場面所驚呆,驚嘆于千獅的模樣生動百態,驚嘆于人們雕刻技藝的精湛,精美絕倫的綏德獅群,整個石獅雄踞其上,俯視著名州大地,它們氣魄雄偉,高大勇猛,威震八方,像忠誠的護衛,守護著綏德縣無數人民的幸福安康,讓人無比震撼石魂廣場綏德石雕除了獅子,石牌樓也是綏德石雕文化景觀的代表,倚在石牌樓門下,遙望上去,石牌樓正上方,就有書法名家鐘明善的雅題“天下名州”四個大字,很是精妙,石五門六柱十九樓,雙面單式結構,由一千一百六十八塊雕石、六十六幅人物典故浮雕組成石牌樓的五門取意中興之門,寓意走向世界之門,代表著綏德人民的美好愿望石牌樓石牌樓大樓小樓互幫互襯,左樓、右樓比肩并列、映帶,前樓、后樓有呼有應,上樓下樓,下者基礎沉穩,上者先領風光整座石牌樓莊嚴肅穆、和諧統一石牌樓內容博大精深,其中最神采飛揚的屬神圣慧靈的龍和鳳,雕刻的栩栩如生,美輪美奐。幅幅龍鳳皆有創意,富有神韻。
近距離細細觀賞,引人入勝,無限遐想綏德的四條大道,也是綏德人津津樂道的,永樂大道、濱河大道、學子大道、神龍大道更是顯示了新綏德的豪邁,寬闊的大道附于了綏德人民更加宏大的凌云壯志,為建設美麗、繁榮、富饒的新綏德而努力拼搏的堅強意志綏德除了優美的景觀,還有老遠聞到就讓人垂涎三尺的特色美食,讓人一直記掛在心遠游的綏德人歸來后,首先會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才感覺是真的到家了,香氣撲鼻的味道會讓人散去漂泊的疲倦,瞬間變得輕松舒適,感受著熱情樸實的招呼,聽到濃濃的綏德鄉音,會讓人倍感親切,立即卸下戒備,心里無比踏實羊雜碎除此,刀刀碗托、油旋夾豬頭肉、黑粉、雪花、四十里鋪羊肉面、炒黑楞楞、黃饃饃、黃米酒、錢錢飯……無時無刻都在挑撥著人的味蕾,讓人不管走在哪里,離開多久,都不會忘掉。
要說在綏德,人們可以不用專門的介紹,就能自來熟,只要你到秧歌場里扭上一場,就會認識許多新朋友,鬧秧歌也是人們最放松的時刻,綏德人民天性熱情活潑,人人都能扇起扇子,配上那高亢嘹亮的陜北嗩吶,可以毫不扭捏、滿心歡喜的扭起來,綏德大大小小的廣場,每晚都有熱鬧的秧歌表演,經常是扭的熱火朝天,激情澎湃,成為綏德人民交友交流的最好模式要是正月里來,遇到秧歌過街表演,人山人海的場景,一定能大飽眼福秧歌來綏德一定要聽聽綏德的嗩吶表演,每逢過喜事時,各家都會請上一班嗩吶來助興,吹嗩吶的一般腰肥體闊,綁上根紅綢,頭戴白手巾,他們陣容浩大,中氣十足,嗩吶聲洪厚響亮,跌宕起伏,曲調悠揚合奏時,時而排山倒海,時而細膩委婉,獨奏時,既有奔放的激情,又有深情的傾訴,直擊抵達靈魂深處,讓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往往是一家演奏,整個村都能聽到
嗩吶來綏德一定要耐著性子聽上一場地道的陜北說書,說書也叫三弦書,是說唱藝術,除了聽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還可以學歷史,比如經典的《三國》《水滸》等故事被編成書本,變得風趣幽默,只聽見彈起我的三弦定起個音,眾位明公仔細聽……,說書人開場了,伴著三弦的聲音,親切隨和的陜北方言娓娓吟來,說的活靈活現,別有一番情趣,聽的人笑中帶淚,淚中帶笑,跟著故事的走向,人物的變換,表情隨之變換,一會驚奇、一會憤怒、一會嘆氣、一會大笑……,聽的入神時,現場可以鴉雀無聲,書本多半以喜劇結尾,讓人欣慰的同時心情愉悅
說書來綏德也少不了聽上幾首好聽的民歌,民歌是陜北風俗的精髓的體現,是展現陜北風土人情的最傳統的方式民歌曾幾何時,走進綏德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聽到悠揚的民歌,人們邊走邊唱,家家戶戶都在播放,人人都能來上幾句,其中有名的《三十里鋪》至今還很火爆,那動聽的語調“提起個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四妹子和了個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唱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感人肺腑,直至心尖還有《腳夫調》、《跑旱船》、《賣菜》、《黃河船夫曲》等一批經典陜北民歌,用另一種方式傳播著深邃廣博的陜北文化綏德的婆姨女子都是巧手手,你看那剪出的窗花,一副勝似一副的美,綏德女人特別擅長剪紙,從小耳濡目染,有些更是無師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