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鳳凰。鳳與龍、麒麟一樣,屬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祥瑞神物。是四靈之一,百禽之王。據說鳳凰為五行中離火臻化為精而生成的,它的頭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風、足像地,可見它是天地之靈物。古籍中的鳳凰從傳統的寓意來說,龍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
鳳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建立起來,便“龍鳳呈祥”了“龍鳳呈祥”吉祥物寓意著會帶來一派祥和之氣!早在6000前的浙江河姆渡史前文化時期,雙鳳朝陽就被原始先民做為崇拜的圖形雕刻于骨器上生活在今山東地區的東夷人,幾千年前也以崇拜鳳鳥而著名先秦以來,各代繼續賦予神鳥鳳凰以種種美德,加以贊頌和崇拜,古籍之載可謂連篇累牘,不勝枚舉。如《山海經,南山經》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海內經》:“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說文解字》釋鳳曰:“神鳥也……鳳之像也,麟前鹿后,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
”做為“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的神鳥,古人很早就賦予它吉祥、靈瑞、高貴、仁德等美好的神性,人們將鳳鳥的出現視為天下安寧、人間祥和的吉兆,予以歌頌和膜拜這些美好的神性在中國民間延續流傳了幾千年,可謂源遠流長,千古流芳漢晉以來,鳳凰神鳥的圖騰痕跡已淡化消失,代之而起的仍是以吉祥、靈瑞、仁德等美好的神性而廣受各地民眾的崇仰唐宋以來,中國民間以鳳凰為主題的石雕刻同樣存在如天后宮以石麒麟和鳳凰組圖的“麟鳳呈祥”石雕刻畫;散存全國各地民間的“鸞鳳和鳴”石雕刻,等等,都顯示了民間對鳳凰吉祥、靈瑞美德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