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馬麗萍人物簡歷:應漢軍,生于嵊州市,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政府特殊津貼高技能人才,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始從事石雕工作,在人物雕刻、古建石雕及傳統創作上獨樹一幟,數十件石雕作品榮獲國家級、省級金、銀獎。一嵊州市崇仁鎮下應村,村民多姓應。村子不產石材,卻有一位以石雕技藝聞名的非遺傳承人,應漢軍,17歲的應漢軍初中畢業后,開始學做石匠按農村說法,有了一門手藝,也就有了一個謀生的飯碗。
未料他卻憑著對石雕技藝與生俱來的靈性及好學、善鉆研,在石雕領域達到了普通工匠難以企及的高度《博古圖—吉祥如意》下應隸屬崇仁鎮崇仁是一座千年江南古鎮,幽靜、美麗,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筑群,其中不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的時光如細水流過,古鎮白墻黛瓦、古樸精致的背景下,應漢軍一把鑿子,一支鐵釬,在青石間刻下歲月傳奇應漢軍從小對繪畫有著特別的天賦,后來更對崇仁的古鎮文化情有獨鐘做工之余,他獨自跑到老臺門、老建筑里,對那些古代雕刻細心揣摩,看那些精致的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一站就是半天,臨走時還要臨摹下來他想不通的是,那些堅硬而冰冷的石頭,在經過石雕藝人的精雕細刻之后,如何就溫暖且溫柔起來了,如同有了生命。那時的石匠,承接的無非是石桌、石凳之類的生活用品,應漢軍決定進行人物雕刻的嘗試他去甘霖鎮蒼巖村買了一塊青石,開始進行創作第一件作品是《財神》。先在紙上畫了財神像,得到旁人首肯后,再在石材上進行雕刻。《蟲草花盆》《蟲草花盆》不久,這尊財神石雕被一個臺灣客戶以6000元的高價買走。
那是上世紀代令應漢軍欣喜的不是這筆意料之外的巨款,而是對自己手藝的肯定此后,他方向既定,看古老的石雕手藝,采買優質的石材,潛心于石雕世界。二起,應漢軍開始獨立從事仿古石雕和古石雕的修復工作石雕的歷史與人類文明的起源同步,但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發展,很多石雕藝術漸漸湮沒在時光的長河中,一些以前的精品,也被風雨侵蝕或人為所毀,若非有心人,再也找尋不見。
應漢軍說,他若遇見,便是有緣,斷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就此消失有一次,他去外地古玩市場看到一對清中期的梅花形石凳,雖然梅花枝干、花苞,和枝上的喜鵲都殘缺了,石凳被放在一個角落里,落寞而滄桑應漢軍當即花了1.8萬元錢買下了梅花凳回來后,他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把梅花凳慢慢補起來。《吉祥魚缸》一個補字,旁人看得輕松,修復的人卻著實累梅花凳采用的鏤空雕,在整塊石材凳座上雕出立體而繁復的圖案,是應漢軍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動手之前,他翻閱資料,修改方案,直到胸有成竹才正式下刀。梅花凳修補好后,有人出8萬元的高價向應漢軍購買,他拒絕了。
之后,他仿制的“青石梅花凳”獲第十一屆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多年來,修復了多少石雕石刻,應漢軍自己也數不清了他說,從石雕的歷史中可以窺見藝術的歷史,文化的歷史,以至形象生動而又實在的人類歷史,能用自己的手藝讓這些殘破的古物得以重生,并且還能從中學習、摸索古代石雕精品的技法、精髓,亦是對自己的一次歷練與考試,可謂一舉數得,他無比喜歡嵊州歷史悠久,遍布全市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構織成嵊州燦爛的文化長卷,還有“石雕之鄉”的美譽作為中國雕刻藝術的組成部分,嵊州石雕獨具韻味、題材廣泛,雕刻手法精巧細致、技藝出類拔萃。其中,“溪山第一樓”的博古圖石雕是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嵊州石雕作品之一它氣勢雄偉、精妙絕倫,堪稱民間遺存之經典只可惜,經過風雨,東面和西面的照壁有很多已經開始風化了。再過幾十年,也許這些圖案將慢慢消逝。應漢軍的心隱隱作痛。
他要把溪山第一樓的石雕作品完完整整復制出來《石窗》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創作之初,應漢軍長時間“扎”在溪山第一樓,觀看人物和鳥獸形,僅為了雕一個金蟾頭,他數次往返溪山第一樓,還讓兒子拍了成百上千的照片存在電腦里,夜深人靜時候,就對著圖片細細描摹。這個復制工程,應漢軍預計花五六年時間完成“作品完工后,再高的價錢我也不賣,將一代代傳承下去”他說。三“雕刻初誰料,纖毫欲自矜。
”應漢軍的石雕作品,大件雄偉,小件精致,看他雕刻在花盆、石屏上的花鳥蟲草,一羽一足皆活靈活現,如同躍然石間一件石雕插屏,經他精心雕琢蟲草圖案,竟收斂了石頭本來的冰冷質性,有了一種玉雕的溫潤。他說,一鑿一刀間精心雕刻的石雕作品,每一件都傾注著匠人的心思與汗水石雕人物的要求更是高,想要栩栩如生,除了有雕功外,還要有美術功底。他家廳堂里的桌子,被改成了畫桌,攤著大大的畫紙,上面是應漢軍要雕刻的作品的圖案每一件作品,他都要在腦海中構好輪廓,然后在畫紙上親手繪出樣稿,再加以雕刻。
《一團和氣》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為“抱石堂”,終其一生,與一塊石頭為伴,亦是一種美好與幸福應漢軍坦言,當初進入石雕行業,初衷是為維持生計,但堅守至今,是對石雕行業深入骨子里的的熱愛一件件石雕作品,不僅凝聚了他的技藝和心血,也寄托著揮之不去的深厚情感,他堅持在石頭上雕琢著自己的夢,也希望能留下更多的作品,讓更多人感受石雕的魅力他創作的石雕作品《一團和氣》《青石蟲草花盆》《石窗》《吉祥魚缸》《十八羅漢》等,在全國各類比賽中榮獲金、銀獎他還參與、主持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仁古鎮、玉山公祠、偉鎮廟等所有石雕的雕刻及修復。
他說,嵊州石文化曾經如此輝煌,他別無他想,只想讓石文化傳承下去然而,和很多傳統手工藝一樣,石雕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石雕是個苦累活,一干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痛長年累月,手上全是傷痕。”連兒子也勸他,有些活可以采用機械化來替代,但他總是搖頭,他說,用鑿子鑿出來、用榔頭敲出來的石雕,才有靈氣。《長條石凳》《梅花凳》只是,“現在的孩子們都受不了這個苦。”他感慨偶有空閑,他喜歡到外面去走走看看,主要是看那些與石雕相關的內容,遇到喜歡的,就買回家。
他有個打算,想建造一個石雕藝術館,把幾十年來收藏的石雕精品及自己創作的經典作品放在藝術館內,既是對自己石雕生涯的一個總結,更是一個石雕藝術的展示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