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五十多年分裂割據的狀態,這一時期雖然歷史短暫,文化成就不及唐宋時期輝煌,但是在文化藝術的發展階段,卻不能給予低估。南唐作為五代時期的十國之一,被認為是當時中原以外實力最強的國家,享國三十九年,歷經三主。
國祚雖短,但由于南方地區戰亂較少,所處位置地理位置優越,經濟政治較北方地區穩定,再加上三主在文學藝術上修養很高,因此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在美術發展史上取得了燦爛絢麗的成就,為五代文化發展及繁榮保存了大量寶貴財富,并且為中國古代文化增色不少南唐后主李煜字畫與唐代相比,五代的佛教文化逐漸趨于平淡,但是由于南唐三主對宗教文化的推崇,尤其是后主的極端崇佛,佛教文化在南方一帶續有發展,形成了佛教的南盛北衰即便如此,因為五代時期面臨著動蕩分裂的局面,再加上釋道人物畫逐漸衰敗,山水及花鳥畫日趨發展,并且繪畫作品較雕塑作品易制且廉,所保留下來的南唐佛教造像甚少。
而棲霞寺舍利塔在亂世中得以保存,不僅為我們研究南唐佛教美術發展提供了依據,并且成為研究南唐佛教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南唐的繪畫,繼承了唐代傳統的同時創造了江南新畫風,實現了詩、書、畫相結合的美學價值,影響了后世中國文人畫的發展在南唐繪畫發展史中,產生了一批杰出的畫家:以周文矩、顧閡中為代表的人物畫充滿精妙入微的神韻之美,以徐熙為代表的花鳥畫展現出野逸幽香的格趣之美,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山水畫則表達了清新秀潤的意境之美,諸位大家的藝術成就對后世的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被載入史冊。
在這一文化背景下,舍利塔束腰部分的佛傳浮雕除了呈現出這一時代的藝術特征外,還充分結合了傳統繪畫的處理方法,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舍利塔佛傳浮雕的畫面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晚唐余韻其內容所描繪的雖然是源自印度的佛傳內容,但是在人物形象、建筑風格等細節上不免流露出唐宋之交的風貌。圖中仕女身著唐代婦女半露胸式的裙裝,并且采用了中唐以后趨于流行的寬衣大袖樣式此外,臺基與臺階也是盛唐以后較為通行的樣式。眾所周知,唐代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以豐滿肥胖的形象出現,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宋代對人物的審美喜好漸漸由豐韻轉變為瘦弱。
而舍利塔浮雕造像既有別于唐代人物的豐滿,又不同于宋代所追求的纖瘦感,造像風格承唐啟宋,表現出晚唐五代時期的特色舍利塔浮雕在表現手法上,佛傳浮雕也繼承了唐代華麗寫實的風格,人物衣飾富貴奢華,衣褶線條的處理上流暢勁挺,姿態生動同時在人物與動物形象的刻畫上比唐代更為細致。整組浮雕畫面精致豐富,雕刻細膩精湛,山水樹石、人物形象皆雕刻得栩栩如生,衣飾器具也被描繪得精細入微。
隋、唐、五代十國,由于工藝雕刻的空前發展,裝飾性雕塑藝術被廣泛應用舍利塔佛傳浮雕畫面上便充分將裝飾性與寫實性相融合,背景中的樹、水、山、云、建筑物、菩提樹的葉片、水的波紋等都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遺憾的是整體畫面上感覺精細有余而缺乏張力,顯得局部雕飾過于紛繁復雜,并且大部分裝飾性雕刻令人感覺缺乏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