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殿的哼哈二將石雕哼哈二將首先是廟門,學名山門,也叫三門。為了省點勁我就能不解釋盡量不解釋哈。山門好理解,為嘛叫三門呢?俗解:寺廟一般有仨門,所以叫三門。高雅解:入我門來,乃入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得解脫道,故謂三門。山門一般為廡殿式的,山門是一個隱形的小殿堂,俗呼山門殿。
有殿自然有神,這里塑兩尊像叫“密跡金剛”,二金剛身穿鎧甲,持金剛杵,金剛怒目,給道場把著門又傳左邊金剛張嘴發(fā)“啊”音,右邊金剛閉唇呼“吽”音,后來這事兒傳著傳著就成了一個發(fā)“哼”音,一個發(fā)“哈”音,下邊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當然,山門前一般還會有引路,建牌坊,個別的還會立塊碑,這里不表石雕牌坊進了山門頭層殿,是天王殿,正對山門,在寺院的中軸線上雖然叫天王殿,但天王不是主角,天王殿里一般有六位。正對山門是彌勒佛,也可以叫彌勒菩薩,因為怹已經(jīng)被授記了,現(xiàn)在是菩薩職稱,預備役佛。天王殿里的彌勒佛基本是僧像,也就是大肚布袋和尚跟彌勒佛背對著的是韋陀菩薩,說kappa也不準確,雖然背靠背但彌勒一般是坐著,韋陀是站著韋陀也是鎧甲武士造型,pose一般有三種:A、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放胳膊肘上。
B:右手叉腰,左手按著金剛杵戳地上C:右手問訊,左手托著金剛杵。經(jīng)常看到有人科普說A種造型的就是允許掛單,B種造型的就是不許掛單,甚至連允許掛單幾天都說的倍兒精確,這個你聽完呵呵一下就成,現(xiàn)在沒這規(guī)矩了,而且現(xiàn)在掛單這詞似乎誰都能用了。這兩位為嘛這個造型呢?這倒有個說法彌勒笑迎八方客,您來您來韋陀黑臉盯道場,我看你們這幫和尚瞎鬧。彌勒、韋陀居中,四大天王,一邊兩位站墻根。分別是東方持國南增長,西方廣目北多聞。
東方持國天王多羅吒,白色,拿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毗琉璃,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毗留博叉,紅色,持蛇,或繩;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綠色,持傘這里邊細說話就太多了,包括四大天王與托塔天王的關(guān)系等,不提了說點閑的,劍動風生,或者說劍有鋒,所以增長天王落一“feng,琵琶可調(diào),所以持國天王落一”調(diào)“,多聞持傘,落一”雨“,無論是蛇還是繩,都為柔順,落一”順“,所以湊一塊,風調(diào)雨順”多吉利!后天被編排成佳夢關(guān)魔家四將,不提石雕彌勒佛石雕韋陀石雕四大天王過了前院進中院,中院的核心建筑就是大雄寶殿了所謂大雄乃稱贊釋迦之威德。
大雄殿里的主像可就復雜了以前瞅誰順眼就往里邊塞。釋迦、彌勒、阿彌陀、普賢、文殊、觀音都有。直到明后漸漸統(tǒng)一,一般來說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等形制。一尊的情況比較少,一般為釋迦牟尼佛,或報身佛,或接引佛三尊的時候為三身佛或橫三世佛。石雕三世佛三寶佛三身:中,法身佛毗盧遮那;左,報身佛盧舍那;右,化身佛或應身佛釋迦牟尼或為橫三世佛,三世佛按空間分橫三世,按時間分豎三世。豎三世為過去燃燈,現(xiàn)在釋迦,未來彌勒。
因為彌勒在前邊天王殿里已經(jīng)有地了,而且此時彌勒為菩薩身、準佛,所以一般不讓他進大雄殿也有再專門給他建一個彌勒殿的橫三世,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凈琉璃世界藥師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釋,左藥,右阿五尊的時候為五方佛。從左到右,南方寶生佛,東方阿閦佛,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七尊的時候為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一般尊數(shù)少的時候,比如一尊、三尊的時候,往往還會在佛像兩旁配以肋侍菩薩,所謂肋侍即貼身秘書,一般修行次第比較高,佛有肋侍,菩薩也有肋侍,左右肋侍中,一般以左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