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恒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
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中國銅雕藝術,大致從公元前四千年前開始的,是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發布起來的當時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及東北地區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新石器時代的后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后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制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制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