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磨盤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糧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短圓柱形石塊和磨盤構成。一般是架在石頭或土坯等搭成的臺子上,接面粉用的石或木制的磨盤上摞著磨的下扇和上扇。兩扇磨的接觸面上都鏨有排列整齊的磨齒,用以磨碎糧食。上扇有兩個磨眼,供漏下糧食用。兩扇磨之間有磨臍子,以防止上扇在轉動時從下扇上掉下來有直徑超過三尺六寸的大磨,要用三匹馬同時拉。一斗糧食用十多分鐘就能拉一遍。
一般磨直徑80厘米左右,一個人或一頭驢就能拉動小磨直徑不足40厘米,能放在笸籮里,用手搖動,用于拉花椒面等。還有拉豆腐汁和煎餅糊子的水磨等。石雕磨盤的發明者是魯班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優秀的創造發明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輸般,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據說他發明了木工用的鋸子、刨子、曲尺等。他還用他的智慧,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不少問題。在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都是把米麥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來搗。
用這種方法很費力,搗出來的粉有粗有細,而且一次搗得很少魯班想找一種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兩塊有一定厚度的扁圓柱形的石頭制成磨扇。下扇中間裝有一個短的立軸,用鐵制成,上扇中間有一個相應的空套,兩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繞軸轉動。兩扇相對的一面,留有一個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齒。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時候,谷物通過磨眼流入磨膛,均勻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從夾縫中流到磨盤上,過羅篩去麩皮等就得到面粉許多農村現今還在用石雕磨盤磨面。
石雕磨盤的類型有很多,傳統片式石磨,年,在河北省保定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約年的石磨,是一個石磨和銅漏斗組成的銅、石復合磨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磨實物;現代片式石雕磨盤,它保留了傳統石磨的研磨部分即兩片圓柱形巖石,改變了傳統的動力產生裝置,由原來的驢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給變為由電動機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同時增加了輸送裝置和清理裝置現代片式石磨相比傳統片式石磨節省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量,提高了石磨的產量。
輸送裝置包括大料斗、風機、閉風器、沙克龍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組成清理裝置包括篩絹、毛刷和圓羅等主要部件組成;現代輥式石磨,其采用古老傳統的石磨磨粉工藝,組合現代全風運自動循環的先進設計,配備篩理提粉裝置,實現了全自動操作,既保留了石磨工藝的低速運轉、精研細磨的傳統特色,又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