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形象自始至終在我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常常自稱是“龍的傳人”,可想而知龍文化在我國人民的心中,已經處于根深蒂固的地位。龍文化在我國現代,絕非僅僅存在于個別的遺跡,而是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龍文化在我國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石雕龍柱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石雕龍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是最早出現的。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了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的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以便于人們能夠識別方向,不至于迷路在這根木柱上,行人也可以在上面雕刻上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石雕龍柱是指用天青石、霞玉、緬甸玉、漢白玉、墨玉、佘太玉、砂巖、大理石、花崗石、銀灰白石、雪花白等石材,雕刻而成龍形象的浮雕柱體它們的造型主要是有圓形和棱形兩種類型。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石雕龍柱的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橫貫了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