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記者從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考古人員在伊河龍門段發現一件菩薩造像殘塊,初步推測為一件唐代圓雕菩薩半身像。該殘存造像呈圓柱狀,小型大理石拱橋雕塑有斷痕,分為兩段。整體為造像的胸部以下,景區拱橋雕塑在胸、腹間。龍門石窟研究院歷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介紹,造像身著裙裝,身體兩側有帔巾下垂,足部立于仰蓮座上,結合龍門石窟中的造像特點,初步判斷庭院大理石拱橋雕塑是一件唐代菩薩像。
此外,造像蓮座前半部分已損毀,座下有榫頭,這表明該像完整時庭院景區小型石雕拱橋雕塑應該還有基座和榫卯窩以形成榫卯結構,造像可整體直立擺放。路偉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古代伊河水量較大,伊水泛漲曾沖毀過寺院,如《舊唐書》中記載,其中奉先寺是唐高宗敕建的皇家寺院,負責著名的大盧舍那像龕的日常灑掃和管理,寺院被沖毀也可能會有景區小型石雕拱橋雕塑被沖入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