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圓雕圓雕又稱立體雕,是藝術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它是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與和諧,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
由于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的比例,然后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圓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待修訂守“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確保雕品的各個部件都能條例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石雕的題材不斷拓寬,石雕技法也不斷豐富發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出現鏤雕、鏈雕。在表現內容上,也由獨立的個體發展到人物、動物和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群雕,這就使得圓雕從技法到作品內容都更加豐富和完善。
同一件圓雕作品,往往是圓雕、鏤雕、鏈雕等多種技法融會貫通二,浮雕與透雕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區別是,浮雕只從前方位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后方位或貼在石料上,或根據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那凸起的物像就也淺,這樣的雕作就稱為淺浮雕,反之則稱為高浮雕。
高浮雕比較接近圓雕浮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繼圓雕之后出現的一種裝飾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佛龕的石楣上的浮雕、陜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駿浮雕等壽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時期壽山石硯四雕和印章方柱的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歷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的薄意、透雕就是借鑒中國古代寺院、宮殿、亭臺樓閣、小橋、村舍等裝飾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磚雕、木雕等技法發展而來的。
浮雕的選材十分講究石料的色階分明和石面寬大平整,因此最好選擇色層分明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有兩層色階者,可以利用上層石色進行雕刻,下層作為襯底,或在襯底上刻薄意,猶如浮雕與壁畫交相輝映色階有多層次的,可以用來雕刻高浮雕作品,這樣,藝效果就更加理想。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為,三者都高產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
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三,鏤雕與鏈雕鏤雕和鏈雕是圓雕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常與圓雕或其它技法相結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力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保留下來基于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
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于鏤雕內部景物的用妯方向的方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內“,待外層景物及其他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后,才能進行鏤雕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于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毀。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致。
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進行脫環。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鉆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鏈刀或針鉆,謹慎按序,一一脫環,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后,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四,微雕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
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在的王叔遠的《核舟記》,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篆刻邊款藝術是微雕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明清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這方寸之地,用鐵筆題書作畫,寄托情趣,自娛自樂。
及至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之后,壽山石的微雕藝術便也開始出現清初楊璇、雕彬都曾在壽山石雕品的花紋僻處刻以小字,“西門薄意派”雕刻大師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刻劃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到了20世紀代,隨著放大鏡等先進科學儀器在微雕領域的運用,微雕藝術便成為一種別具一格的嶄新藝術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來愈小,內容也愈來愈多。微雕特別講究選材,其石材質地要求絕對精純,容不得有半點砂格和半絲裂紋,因為半個砂點就可能要刻10多個漢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第三,要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才可進行“意刻”。
第四,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鈞,一氣呵成第五,運刀要穩、準、狠,只有這樣,才能使書法和刀法筆意達到完美的統一。微雕藝術“藝在微”,愈是細微,功夫越精,價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講究畫面和章法的藝術,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師首先要有很深的書法和繪畫功底,雖然微雕細微到無法用肉眼辨認,但在放大鏡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書法精品。五,鈕雕鈕雕是專指在印章上部鈕飾的雕刻,屬于圓雕的范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和圓雕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現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圓雕那樣,需要全方位表現;此外,鈕雕的表現內容多是動物,特別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如:螭、獅、龍、虎、辟邪、饕餮等,因此,鈕雕也稱為“獸鈕”鈕雕的歷史是和印章連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鈕據有關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權力和地位象征,是王侯將相、達達顯貴的專用品。最初的印鈕也十分簡單、純樸,只是在印章上方鉆一小孔,用來穿強系結以便攜帶,因此印鈕也稱“印鼻子”。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印章在材料和鈕飾上,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權位和官銜,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