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棠樾牌坊群中,有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樂善好施坊,此坊是棠樾牌坊群七座牌樓中位于正中間的一座,系為族表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的義舉而建造的。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當心間頂樓檐下嵌雕四周有龍鳳圖案的“圣旨”牌,當心間上層字板正背兩面,均題刻有“樂善好施”四個大字,下層字板題刻有“旌表浩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鮑漱芳同子即用員外郎鮑均”。
兩側次間字板題刻有立坊人“禮部尚書穆克登額、禮部尚書胡長齡、兩江總督百齡、安徽巡撫胡克家、安徽提督學政白銘、安徽布政司蔣繼勛”等人的名字及立坊的時間據《歙縣志》等記載,這座牌坊的建造經過頗為曲折,是鮑漱芳先后花了幾千萬兩銀子做“善行義舉”才換來的石牌坊仿古石牌樓在建造這座石雕牌坊之前,棠樾鮑氏的祖先已先后有六人獲得皇帝的旌表立了六座牌坊,其中忠、孝、節坊個兩座然而鮑氏族人并不滿足,他們篤信“忠、孝、節、義”的封建道德準則,渴望能再建一座“義”字坊,以湊齊這四個字,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鮑漱芳當時身為兩淮鹽運使,又經商,壟斷了江淮地區的鹽運市場,家中“藏鍛百萬”、“富比王侯”嘉慶皇帝得知鮑氏有立“義”字坊的心愿后,就暗示鮑家,安徽、江蘇、浙江三省軍銅匾乏鮑漱芳父子明白皇帝的弦外之音,便主動捐贈了三省三年的軍銅。后來,洪澤湖決堤,捐米六萬石;淮河、黃河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又捐麥四萬石,并捐銀修筑了長達八百里的淮河河堤,使當地眾多百姓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