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條在繪畫中,線條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物象輪廓、形體的描繪,每一位著名的石雕藝術家或雕塑家都有很深的繪畫功底。一是線條自身的藝術表現性。前者是“他律”的物象描繪性、再現性的線條,后者是“自律”的情感表現和抽象表現性的線條。從中國繪畫來看,早期的線條是他律的,主要是為了填色而勾勒出物象的大體輪廓,至于線本身的粗細變化是無關緊要的。
漢魏時期的線描也大致屬于原始階段的這種線條運用漢代畫像石里面雖然也有近乎淺淡的浮雕趣味的東西,甚至有的已趨于對線條變化的追求,但是它的主流還是細線刻畫,仍然停留在原始線描的階段其線條的任務就是勾勒物象輪廓,而線條本身的情感表現力未被重視。六朝至唐末,中國繪畫中的線條產生了質的變化東晉顧愷之畫中的線條,雖然還主要是傳統的線描形式,但其中已灌注了精神內容,有了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顧愷之之跡緊勁連綿,循環超忽,調格逸易,風趨電疾,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
”他吸收草書用筆,創造~J七種后人稱之為“春蠶吐絲”和“高古游絲”的描繪線條,使其人物畫既有“象人之妙”,又有“描線之美”南朝梁張僧蒜和唐代吳道子則使傳統線描形式的寫意功能進一步充分發展張僧蒜吸收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筆陣圖》中“點”、“曳”、“研”、“拂”等筆法,形成一種與顧愷之連綿細密的密體不同的“筆不周而意周”的疏體表現形式。吳道子雖然是畫家,但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在書法上功力較深,所以繪畫的線“用筆全類于書”。他創“柳葉描”和“棗核描”等,其線條以粗放的逸寫筆法為之線的寫法之妙,在吳道子手中達到很高境界。
石雕麒麟設計圖就是繪畫中的白描在不斷的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中國畫的線發展成為線條中最為獨特的線的藝術。在線條的運用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表現性,拓展著線條的藝術表現空間。呂風子論國畫線條的情感表現性時說,‘勾線技巧,即使每一有力的線條都直接顯示某種感情的技巧”,“被認為是中國畫的特有技巧”。他指出,“凡屬表示愉快感情的線條,無淪其狀是方、圓、粗、細,其跡是燥、濕、濃、淡,總是一往流利,不作頓挫,轉折也是不露圭角的。。